何大清带着破坏组冲进生产车间,里面的机器还在运转,几名日军工人吓得瘫在地上。队员们举起斧头,对着机器的齿轮、传送带狠狠砸下去,“哐当”声中,机器冒出黑烟,停了下来。
“弹药库在东边!快!”何大清带着队员们冲向弹药库,刚到门口,就遇到了日军的增援部队。
日军端着刺刀冲过来,何大清拔出双枪,抬手就是两枪,两名日军应声倒地。队员们与日军展开白刃战,刺刀碰撞的“叮叮”声、喊杀声在夜里格外刺耳。
最终,队员们将炸药包堆在弹药库门口,拉响引线后迅速撤离。
“轰隆——”一声巨响,弹药库的屋顶被掀飞,火光冲天,里面的步枪、手榴弹被炸得四处飞溅。
前来支援的日军看着燃烧的兵工厂,绝望地嘶吼。
他们知道,没有了兵工厂,华北的日军武器补给将陷入困境。
平津铁路是日军连接北平、天津的重要运输线,每天都有数十列火车运送士兵、粮食和武器。
何大清派出500人的游击小队,分成10个小组,在铁路沿线展开袭扰。
白天,队员们躲在山林里,用望远镜观察火车的运行规律。
看到运送坦克、重炮的火车经过,就用反坦克炮瞄准铁轨,“轰”的一声,铁轨被炸断,火车脱轨,车厢里的武器摔得粉碎。
遇到运送粮食的火车,就先让火车驶过,再用炸药炸掉后面的桥梁,让火车进退两难,然后冲上去,将粮食分给附近的百姓。
晚上,队员们则摸向日军的铁路岗哨。
岗哨里的日军大多在睡觉,队员们悄悄摸进去,用匕首解决掉哨兵,再在铁轨上安装“定时炸弹”。
这种炸弹由农场兑换,能设定30分钟后爆炸,正好能炸到下一列经过的火车。
有一次,游击小队在炸毁一座铁路桥后,遇到了日军的巡逻队。
队长赵刚带着队员们躲进玉米地,日军的探照灯扫过来,赵刚屏住呼吸,等探照灯移开后,突然冲出,用大刀砍倒一名日军,其他队员也跟着冲上去,几分钟就解决了巡逻队。
“这桥是鬼子运兵的必经之路,炸了它,就能少让几个鬼子去华北作恶!”赵刚擦了擦刀上的血,对队员们说。
在何大清的指挥下,华北的日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:承德失守,补给线被断;赤峰兵工厂被毁,武器供应不足。
平津铁路频繁遭袭,运输瘫痪。日军华北司令部不得不从其他地区调兵,试图围剿何大清的队伍,却始终找不到根据地的核心。
何大清利用热河的山地地形,打一枪换一个地方,让日军疲于奔命。
在攻打日军据点的同时,何大清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——收集南京大屠杀的证据。
他让队员们将俘虏的日军士兵带到根据地,让他们写下南京的所见所闻,又派人将这些证词翻译成多国文字,通过地下渠道,送到上海、天津的外国记者手中。
他还组织根据地的百姓,听俘虏讲述南京的惨状,再让百姓们将真相传到周边的村庄、城镇。
有一次,何大清带着几名日军俘虏,来到北平城外的一个村庄。
村民们一开始很害怕,不敢靠近,直到俘虏们拿出自己拍摄的南京照片。
照片上,堆积如山的尸体、被烧毁的房屋、哭泣的孩子,让村民们瞬间红了眼。
“我们不是来‘共荣’的,是来杀人的……”一名俘虏跪在地上,对着村民们磕头,“我知道错了,求你们原谅……”
村民们没有打他们,而是让他们跟着队伍,去其他村庄讲述真相。
渐渐地,“南京大屠杀”的真相在华北传开,日军“大东亚共荣”的谎言被彻底撕开。
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抗日队伍,何大清的纵队从6000人壮大到8000人,根据地也扩展到热河周边的三个县。
1938年1月的一天,何大清收到了延安发来的电报,上面写着:“你部在华北的反攻,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更唤醒了民众的抗日意识,是敌后抗战的典范!望继续坚持,与全国抗日力量一道,早日收复失地,为南京同胞报仇!”
何大清拿着电报,走到根据地的纪念碑前——碑上刻着“南京三十万同胞永垂不朽”。
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,目光望向南京的方向:“同胞们,你们看着,我们没有放弃,我们一直在打,总有一天,我们会收复南京,会把鬼子赶出华夏,会让你们的血,不白流!”
华北的寒风还在吹,但此刻,风里不再只有血腥气,还有复仇的火焰,还有抗争的呐喊,还有千千万万个中国人,为了家国,为了尊严,誓死战斗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