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 西安事变(2 / 2)

几乎同时,西安城内的国民党军政要员,如陈诚、卫立煌、蒋鼎文等,也被西北军士兵控制。

上午8时,张学良、杨虎城联名向全国发出通电,提出“停止内战、改组国民政府、释放政治犯、开放民众爱国运动、立即召开救国会议”等八项主张。

通电发出的那一刻,电波传遍全国,震惊了每一个中国人——有人震惊于张学良、杨虎城的“大胆”,有人为“逼蒋抗日”的主张欢呼,也有人担忧内战会因此加剧,中国将陷入更大的混乱。

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南京,国民政府立刻陷入混乱。

以何应钦为首的“讨伐派”主张立刻派兵进攻西安,“武力营救蒋介石”,甚至计划轰炸西安,不惜牺牲蒋介石,趁机夺取政权。

而以宋子文、宋美龄为首的“和平派”则坚决反对武力讨伐,认为“轰炸西安只会害死委员长,必须通过谈判解决问题”。

宋美龄一边阻止何应钦的军事行动,一边紧急联系宋庆龄、孔祥熙等人,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。

在陕北,中共接到西安事变的消息后,立刻召开紧急会议。

伟人经过慎重讨论,一致认为:西安事变不是“割据叛乱”,而是张学良、杨虎城为了民族大义发起的“兵谏”;若处理不当,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内战,让日军有机可乘。

因此,中共决定采取“和平解决”的方针,派儒将周先生前往西安,协助张学良、杨虎城与南京方面谈判,推动“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”的目标实现。

全国百姓的反应,则充满了对“抗日”的迫切渴望。上海、北平、天津等大城市的学生、工人、商人纷纷举行集会,发表通电,支持张学良、杨虎城的八项主张,呼吁“停止内战,团结抗日”。

北平的街头,学生们举着“枪口一致对外”的标语游行;上海的工厂里,工人们自发组织“抗日救国联合会”,捐钱捐物支持抗日。

就连偏远的乡村,百姓们也通过报纸、广播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,纷纷议论着“要是能一起打鬼子就好了”。

苏联《真理报》发表评论,支持中国“团结抗日”,反对“内战”;美国、英国等国家则担心中国内战会影响其在华利益,希望事变能和平解决。

而日本方面,却暗自庆幸中国陷入内乱,趁机加强对华北的渗透,试图进一步扩大侵略范围。

12月17日,周先生抵达西安,立刻与张学良、杨虎城会面。

他向两人阐述了中共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”的主张:“我们的目标是逼蒋抗日,不是要推翻他。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,就应该释放他,这样才能团结更多力量,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。”

张学良、杨虎城本就担心“兵谏”会引发内战,听到周先生的主张后,更加坚定了和平解决的决心。

12月22日,宋子文、宋美龄抵达西安,与张学良、杨虎城、周先生举行谈判。

谈判桌上,双方围绕“停止内战”“改组政府”“释放政治犯”等核心问题展开激烈讨论。

宋美龄代表蒋介石承诺:“委员长同意停止‘剿共’,联合红军抗日;改组国民政府,吸纳抗日人士;释放上海爱国领袖等政治犯。”

周先生则代表中共表示:“红军愿意接受国民政府的统一指挥,改编为国民革命军,共同奔赴抗日前线。”

12月25日,西安城的阳光格外温暖。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,以表示“兵谏”的诚意。

临行前,他对杨虎城、周先生等人说:“我这次去南京,可能会有危险,但只要能实现停止内战、一致抗日,我个人的安危不算什么。”

蒋介石在机场发表讲话,承诺“停止内战,集中全力,一致对外”,随后登上飞机,飞往南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