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归轩早已料到会有此质疑,淡然道:
“正因古未有之,朕才要开此先河!至于管控……《帝国公报》由朕亲定基调,由中书门下省审核内容,岂容妄议?其所载,必是事实,必是正论!若有地方官吏,对上隐瞒新政成效,对下曲解朝廷政令,这《公报》,便是照妖镜!”
她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面露难色的官员:
“还是说,众卿之中,有人不愿让朝廷政令明示天下?不愿让百姓知晓新政之利?”
这话已是极其严厉的敲打。那些心里有鬼的官员顿时噤若寒蝉,不敢再多言。
林宥霆适时出列,声音沉稳有力:
“陛下圣明!创办《帝国公报》,宣朝廷德意,导天下舆论,实为治国安邦之良策!既可助新政畅行,亦可防微杜渐,杜绝流言。臣以为,此事当尽快推行!”
有丞相带头支持,加上皇帝的决心已定,纵然仍有部分守旧派心中不以为然,却也无力反对。
诏令即下,由林宥霆再次总揽,抽调翰林院中文笔优长、思想较为开明的官员,组建《帝国公报》编修署,负责采编、撰写、审核。
同时,利用已经日益成熟的廉价造纸与活字印刷技术,确保《公报》能够低成本、高效率地大量印刷。
不过半月功夫,第一期《帝国公报》便正式问世!
报纸采用柔软的改良纸,单面印刷,版面清晰。
头版头条便是贺归轩亲自拟定的标题:《兴学强国,泽被万世——论新式教育之于大雍未来》,文章以浅白易懂的语言,阐述了新学的重要性,列举了京雍大学学子在格物、算学上的优异表现,并附上了几位寒门学子因新学改变命运的感人故事。
第二版则刊载了朝廷关于鼓励农桑的最新政令详解,以及京畿地区某县推广新式水车后粮食增产的数据。
第三版是“格物趣闻”,介绍了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。
最后一版则是各地官员政绩公示以及一些彰表忠孝节义的短文。
当这还带着墨香的《帝国公报》被快马送往各州县,当它们被张贴在城门口、市集旁的告示栏上时,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!
识字的人围拢过来,大声朗读;不识字的人焦急地询问着上面的内容。
“原来朝廷办新学是这个意思!真是为了咱们好啊!”
“看看!用了新水车,一亩地能多打这么多粮食!”
“这杠杆真神奇,回头我也试试!”
“原来陛下为我们想了这么多……”
新奇、震撼、然后是恍然和理解。
《帝国公报》以其权威、真实和贴近民生,迅速赢得了民众的信任。
以往那些对新政的误解和抵触,在铁一般的事实和清晰的阐述面前,开始冰消瓦解。
茶馆酒肆里,人们议论的不再是道听途说的流言,而是《公报》上刊登的政令和新闻。
士林之中,对《公报》内容的讨论也成为了新的风尚。
朝廷的意志,从未如此清晰、直接地深入人心。
贺归轩站在宫墙上,看着福海呈上来的、关于《帝国公报》引发热烈反响的奏报,嘴角微微扬起。
掌控舆论,引导思想。
这步棋,她走对了。
有了《帝国公报》这个强大的宣传武器,她推行各项新政,无疑将如虎添翼。
而那些躲在暗处的魑魅魍魉,再想靠散布流言、混淆视听来兴风作浪,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不过,柔妃的事情也过了许久了,该有个结论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