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章 霸气回怼(1 / 2)

兴办新式学堂的诏令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滴入了冷水,瞬间在整个士林阶层炸开了锅。

诏令明确列出了新学堂将增设的科目,并指出择优者亦可入仕,这无疑动摇了传统科举“唯经义是举”的根本。

阻力比预想中来得更快、更猛。

翌日,便有多位致仕大儒、清流言官联名上奏,言辞激烈,痛陈新学之弊。

其中,以曾担任过帝师、如今在国子监挂职、门生故旧遍布朝野的大儒周鸿渐最为激烈。

他甚至在国子监公开讲学,抨击新政,引得太学生群情汹涌,联名上书请愿。

消息传到宫中,贺归轩正在批阅林宥霆呈上的新学试点初步章程。

她放下朱笔,眼中闪过一丝冷意。

“摆驾国子监。”

她站起身,语气平静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。

她知道,若不亲自将这带头反对的声音压下去,新政必将寸步难行。

福海吓了一跳:“陛下,国子监此刻人多口杂,恐生事端……”

“朕就是要看看,他们能生出什么事端!”

贺归轩冷哼一声,“不必仪仗,轻车简从。”

当皇帝的龙辇悄无声息地停在国子监外时,里面正人声鼎沸。

周鸿渐须发皆白,身着儒衫,正立于明伦堂前的高台上,慷慨激昂:

“……礼崩乐坏,始于怪力乱神!今弃圣贤之道,而倡机巧之术,此乃舍本逐末,动摇国本!长此以往,人将不人,国将不国!我等读圣贤书,当以死扞卫正道!”

“周师说得对!”

“扞卫圣学!”

台下,太学生和闻讯而来的文人墨客们群情激奋。

就在此时,一个清越而威严的声音穿透了喧嚣,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:

“周老先生此言,未免危言耸听!”

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贺归轩一身常服,在福海及少数侍卫的簇拥下,缓步走入明伦堂前的广场。

阳光洒在她身上,虽未着龙袍,却自带一股凛然帝威,所到之处,人群不由自主地分开一条道路,喧哗声也瞬间低了下去。

周鸿渐显然没料到皇帝会亲至,愣了一下,随即整理衣冠,躬身行礼,但腰板却挺得笔直,语气依旧强硬:

“老臣参见陛下。陛下亲临,可是欲闻逆耳忠言?”

贺归轩走到他面前,目光平静地看着他:

“朕正是来听听,周老先生口中的‘正道’,究竟是何道?而朕欲兴之新学,又为何就成了‘怪力乱神’,会致‘人将不人,国将不国’?”

周鸿渐昂首道:

“陛下!圣人之道,在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!所学者,当是修齐治平之理!而陛下所谓新学,算学、格物,不过是奇技淫巧;农工、律法,乃胥吏小人所为!若使天下士子皆沉溺于此,何人还能秉持圣心,匡扶天下?此非动摇国本而何?”

他这番话,代表了绝大多数守旧文人的观点,引得太学生们纷纷点头附和。

贺归轩却不急不恼,反而淡淡一笑:

“哦?依周老先生所言,算学乃是奇技淫巧?那朕问你,户部统筹天下钱粮,若无精算,如何知其收支,平衡预算?边疆将士粮饷,若无核算,如何确保足额发放,不使勇士寒心?此乃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,在老先生眼中,竟是‘淫巧’?”

“这……”周鸿渐一滞。

贺归轩不给他喘息之机,继续道:

“再说格物。老先生可知,朕北击蛮族所倚仗之‘震天雷’,其火药配比、铸造工艺,莫非不是源自格物之理?若无此‘奇技淫巧’,我大雍多少将士要血染沙场?多少城池可能沦陷敌手?此等护国利器,在老先生口中,竟成了不值一哂之物?”

她目光扫过台下渐渐安静下来的太学生:

“尔等饱读诗书,可曾想过,若无格物之学,你们手中之书,如何造出?身上之衣,如何织就?平日出行,舟车如何运行?莫非这些都靠背诵圣贤文章便能得来?”

一连串的问题,如同重锤,敲在每个人心上。

许多太学生露出了思索的神色。

周鸿渐脸色涨红,强辩道:

“陛下!即便……即便此等技艺有用,亦当由工匠习之,士子当志存高远,岂能本末倒置!”

“本末倒置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