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策论(2 / 2)

“不能求助他人,可以找我们吗?那不是也是求助吗?”我疑惑的问。

“你们不算有学之士!”九皇子也是率真啊!

“确实,我只是小孩。好吧!我给你看看。”我凑近看了题目。

论皇嗣立身行事与宗社安定之要

古之帝王,必重皇嗣教养成德,以固国本、安宗社。今皇子将行冠礼,既为成人之始,亦当明自身之责。试论述:身为皇嗣,当以何道修己(如治学、修身、待人之道),又当以何心处世(如面对舆情、参与政务、维系亲族之法),方能上承君父之望、下孚宗室之信,进而为社稷长治久安奠定根基?可结合经史典故或本朝故事为证,言其要略。

“好,我去书房给你写来,等着。”我拿着卷轴进书房了。

隐隐约约听到七皇子的声音:“你经常这样,迟早让父皇发现的。有些事情还是要自己亲力亲为的。”

我这枪手都当顺手了!

小意思!不在话下。

不就是个策论吗!

我这几年发现自己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无所不能呀!

但是,唯一一点就是,我不知道自己是谁!

我肯定不是单纯的“小豆芽”!

不想这些,写完成策论吧!

论皇嗣立身行事与宗社安定之要

臣闻“皇嗣者,国之根本,宗社之寄也”。今臣将行冠礼,承君父之命论立身行事与宗社安定之要,谨以经史为鉴、本朝为范,陈其浅见。

夫皇嗣修己,当以“三端”为基。

其一在治学务“实”,非徒记诵章句,当求经世之用。昔汉昭帝研《尚书》辨霍光之忠,唐太宗习《贞观政要》明治国之要;本朝先帝亦命皇子习《资治通鉴》,盖因史中藏治乱之理。臣当以“日知其所亡”为志,于《礼》明尊卑之序,于《易》悟应变之智,庶几不负君父延儒讲学之教。

其二在修身务“正”,当戒骄奢、守恭谨。昔商纣以象牙为箸而失天下,汉文帝以弋绨之衣而安社稷;本朝太祖皇帝戒宗室“勿恃贵而骄”,此皆修身之镜。臣当日常省察,不以皇子之尊轻慢臣下,不以锦衣玉食忘黎元之苦,守“慎独”之戒,养浩然之气。

其三在待人务“诚”,待君父当尽孝,待兄弟当尽悌,待臣僚当尽礼。昔舜以孝悌感天下,周公以仁厚睦宗室;本朝仁宗皇帝待诸弟恩礼有加,未尝有隙。臣当以之为法,晨昏问安以承君父,与诸兄友恭以固宗室,接儒臣虚心请教以广见闻。

若论处世之心,亦有“三要”可循。

面对舆情当持“明辨”之心,不随流言动摇,不被偏听蒙蔽。

昔周成王闻“周公将不利于孺子”之语,未轻信而察其真;本朝真宗时,有流言涉宗室,帝命有司详查方止纷扰。

臣当学此智,遇外事先察其源,若关民生,当奏闻君父以察利弊;若涉宗室,当谨守本分不妄议,免生是非。参与政务当怀“辅翼”之心,非争权而助君父补阙。

昔汉武帝时,戾太子因擅权而祸及自身;本朝英宗为皇子时,每与大臣论事,必言“当禀父皇圣裁”。

臣今虽未预政,他日若承君命议事,当以“拾遗补阙”为任,不炫己能,不越本分,凡有建言必察民情、合国法,助君父成仁政。维系亲族当秉“和睦”之心,杜猜忌之隙,固宗室之脉。

昔汉景帝时,七国因隙而反;本朝太祖以“杯酒释兵权”安功臣,亦以“宗学”聚宗室,使亲族相睦。

臣当谨守宗规,与诸宗室共习礼义,遇亲族有困则量力相助,不恃宠而疏远,不以位而骄慢,使宗室为社稷之“磐石”,而非祸乱之端。

臣窃以为,皇嗣立身,在修己以成德;皇嗣处世,在存心以安国。修己则上能承君父之望,处世则下能孚宗室之信。

昔周文王“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”,以德行固周基;本朝太祖、太宗以仁孝传家,方有今日太平。

臣虽不才,愿以斯言为戒,行冠礼后更勉力修持,庶几为社稷长治久安效绵薄之力。

臣谨对。

写完了,是不是写太多了?

不管,让九皇子自己删除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