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玄鸟号”与“复仇者号”在远距离上进行着顶尖科技的对决时,战场的中近距离空域,战斗的形态则更为原始、残酷,且规模浩大。中国空天军赖以成名的 “蜂群”无人机战术,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,扮演了撕开敌人防线的尖刀角色。
一、钢铁的乌云
在“玄鸟号”“伏羲”AI的统一调度下,三个批次、总数超过五百架的“工蜂”级攻击无人机,从母舰的发射舱和伴随的“蜂巢”支援舰中蜂拥而出。它们没有集结成密集的编队,而是如同一片被惊扰的钢铁蝗虫,以极高的速度、极低的飞行高度(相对轨道而言),利用月球引力场的起伏和散布的太空残骸作为掩护,呈一个巨大的扇形,朝着“复仇者号”战斗群的外围防御圈——由两艘“阿利·伯克”级太空驱逐舰和数艘“星座”级护卫舰组成的拦截阵地——扑去。
这片“乌云”移动时发出的不是轰鸣,而是无数微型推进器调节姿态时产生的、细微到几乎无法探测的电磁脉冲和粒子流,但在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上,它们汇聚成了一股令人不安的“背景噪音潮汐”。
二、铜墙铁壁的防御
美军护航舰队绝非易与之辈。其“宙斯盾”系统升级版——“星际之盾” 集成作战系统,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舰队防空系统之一。
远程拦截: 当“蜂群”进入射程,“伯克”舰上的K-41垂直发射系统率先开火,发射出密集的“标准-6”block IV型太空拦截导弹。这些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,如同扑向蝗虫群的猎鹰,在远处炸开一团团破片杀伤云,试图在“蜂群”接近前大量消耗其数量。
中程屠戮: 接近到中程距离,“星座”级护卫舰上的“海拉姆”滚动弹体导弹系统和57毫米电磁轨道近防炮开始发威。导弹和弹幕形成了一道炽热的死亡之墙,任何闯入的无人机都会被瞬间撕成碎片。
电子压制: 强大的电子战系统释放出全频段干扰,试图瘫痪“蜂群”的通讯链路和导航系统,让它们变成无头苍蝇。
三、生命的代价
面对如此严密的防御,“蜂群”的突防方式简单、直接,且代价惨重。
第一波(牺牲波): 约一百五十架“工蜂”无人机,毫不减速,径直冲向美军的导弹和炮弹幕。它们没有规避,而是用自身的机体,为后续的同伴消耗对方的拦截弹药,并在被击中前,将自身的传感器数据(弹幕密度、火力死角)实时传回“蜂群”网络。它们在绚烂而短暂的爆炸中成片消失,如同扑火的飞蛾。
第二波(渗透波): 利用第一波牺牲换来的数据和创造的短暂火力间隙,第二波约两百架“工蜂”以更分散的队形、更诡异的变轨机动,试图穿透弹幕。它们释放出大量的微型诱饵弹(模拟自身信号特征),干扰美军火控雷达的锁定。部分无人机成功突入到极近的距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