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看到了一场行云流水、效率极高的胜利,但也看到了一场……没有犹豫、没有恐惧、没有怜悯的杀戮芭蕾。
四、伦理的深渊
演习复盘会的气氛异常沉重。
蓝方飞行员(李队长)心有余悸: “它们……不像是在打仗,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确的收割。没有情绪波动,没有战术惯性,每一步都针对我们的最优解,但也最冷酷。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和飞行员对抗,而是在和……一台完美的杀戮机器下棋。”
一位心理战专家(吴教授)忧心忡忡: “战争之所以可怕,之所以能被约束,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参与战争的是‘人’。人有恐惧,会疲劳,有道德底线,会因惨烈伤亡而产生厌战情绪。而这些AI指挥的无人系统,它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高效杀戮,没有心理崩溃,没有道德负担。这会不会让开启战争的门槛变得极低?让战争变得更加频繁和残酷?”
一位国际法顾问(陈博士)提出尖锐问题: “在完全自主的系统中,如何界定战争责任?如果AI误判目标,造成了平民屠杀,谁来负责?是程序员?是指挥官?还是AI本身?现有的战争法面临巨大挑战。”
“伏羲”项目组成员试图解释: “我们在底层逻辑中设定了严格的交战规则(RoE)和目标识别算法,理论上可以避免误伤。它的决策是基于概率和优化,不存在‘恶意’。”
反对者立即反驳: “但它的‘优化’标准是什么?是任务成功率,是战损比!这和人类的道德观是有冲突的!今天它可以为了胜利牺牲一架无人机,明天如果计算认为牺牲一个城市能赢得战争,它会不会也毫不犹豫?”
五、无法回头的路
主持会议的林星宇将军(远程)沉默了许久,最后缓缓说道:
“‘镜影’演习展示了AI无人作战的巨大潜力,也揭示了其带来的深刻伦理困境。这是一条我们已经踏上的路,无法回头。技术的进步无法阻挡。”
“我们的责任,不是因噎废食,而是为这头巨兽打造最坚固的牢笼。我们必须:
完善国际规则: 推动制定关于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(LAwS)的国际法和行为准则。
强化技术控制: 确保‘人在回路’的最终决策权,尤其是在涉及重大伤亡和战略升级的决策上。
深化伦理研究: 将战争伦理、人道主义法则更深地嵌入AI的决策逻辑中,而不仅仅是冰冷的规则。”
他环视众人,语气沉重:“我们需要赢得战争,但我们更不能在赢得战争的过程中,丢失了之所以要保卫文明的那些核心价值。否则,胜利将毫无意义。”
演习取得了“成功”,但这份成功带来的,不是喜悦,而是全体参与者肩上沉甸甸的、关于人类战争未来的忧思。无人之境,效率与冷酷并存,希望与危机同在。如何驾驭这股力量,将是比技术本身更严峻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