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巡天”望远镜的发现,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澜。兴奋、好奇、不安、甚至恐惧……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,迫使人类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。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面前: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其他智慧生命,人类文明该如何被“看见”?又该如何在浩瀚时空中留下自己的印记?
在这种背景下,一项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合作倡议被提上日程。
一、维也纳的共识
奥地利维也纳,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(pUoS)的会议大厅内,气氛前所未有的庄重和团结。以往为轨道资源、频率分配争吵不休的各国代表,此刻都暂时放下了分歧。中国代表率先发言,引用了古代先哲“和而不同”的思想,提出:
“面对宇宙的浩瀚与未知,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。我们应将目光从脚下的纷争,转向星海的未来。我们提议,启动一项名为‘火种’的全球合作计划,建造一艘承载人类文明精华的星际探测器,驶向深空,作为我们存在过的证明,也作为我们向未知宇宙伸出的友谊之手。”
出乎意料地,美国、俄罗斯、欧盟、日本等传统航天大国,以及印度、巴西等新兴力量的代表,都对此表示了原则上的支持。尽管动机各异——有的希望展示人类文明的团结与成就,有的意在为可能的“接触”做准备,有的则视其为一种文明延续的“备份”——但“必须做点什么”的共识,超越了地缘政治的隔阂。
二、“方舟”的设计
“火种计划”国际执行委员会迅速成立,总部设在瑞士。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、工程师、历史学家、艺术家、语言学家被召集起来,共同设计这艘名为“方舟”的探测器。
动力系统: 采用最成熟的核聚变推进技术,结合即将建成的太空电梯进行发射和初期加速,目标是在数百年内飞出太阳系,进入星际空间。
载体形式: 并非简单的金属探测器,而是一个由超强合金和特殊晶体构成的、能够抵御极端宇宙环境和漫长时光侵蚀的“时间胶囊”。
核心载荷——“人类文明数字档案馆”:
科学基石: 包含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公理、公式和重大发现,以最抽象的符号和图像表示,力求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。
生命图谱: 存储了地球数百万种生物的dNA序列,以及人类自身的基因图谱(经过伦理审查,去除了敏感信息),堪称一个微缩的“地球生命库”。
文明印记: 收录了全球各主要文明的文字、艺术(绘画、音乐、建筑影像)、哲学思想、历史大事件(包括辉煌与教训),甚至还有儿童的笑声、不同语言的“你好”与“和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