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 情报战的升级:阴影中的匕首
全面渗透:中情局和盟友情报机构获得大量资源,用于加强对中国太空计划、关键国防企业和高技术院校的渗透。目标不仅是获取“赤龙”升级和“玄鸟计划”的情报,更试图窃取核心算法、关键材料配方。
网络攻击常态化:对中国航天测控网络、科研机构数据库发动持续、低强度但难以追踪的网络攻击,旨在迟滞中方研发进度,甚至植入逻辑炸弹。
策反与心理战:利用战后中国的开放环境,针对可能心存不满或易受影响的科研人员、官员家属,进行精心策划的策反行动。同时,通过海外媒体和社交网络,散布关于中国太空计划“激进好战”、“破坏稳定”的言论,削弱其国际形象。
4. 非常规手段:模糊战争边界的“灰色行动”
“准军事”挑衅:利用看似“非官方”的实体——如高度武装的私人军事公司(pcs)或情报机构外围人员,以“商业勘探”或“科研”为名,驾驶高性能空天飞机,频繁抵近、骚扰中国的空间站、月球基地或关键卫星,测试中方的反应速度和防御底线。
供应链暗战:暗中破坏或高价抢购中国太空项目所依赖的、但需要从国际市场获取的特定稀有矿产或关键电子元件。
太空“碰瓷”:秘密发射小型、难以追踪的“立方星”或碎片,使其以“意外”方式接近中国的重要航天器,制造紧张局势,消耗中方精力。
5. 国内的情绪动员与准备
舆论铺垫:国内媒体开始系统性地渲染“中国太空威胁论”,报道中国在月球的“军事化建设”,为未来可能必要的“先发制人”行动塑造民意基础。
立法铺路:国会推动通过新的《太空安全法案》,赋予总统和政府更广泛的权力,以“应对紧迫的太空威胁”,为未来的单边行动提供国内法依据。
社会准备:悄然启动部分民防计划的更新,强调应对“来自太空的打击”。
______
本章结尾:
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的一间安全屋内,中情局负责太空事务的副局长对几名高级行动主管下达指令:“先生们,热战暂停了,但战争从未停止。我们的目标不是维持现状,而是改变现状。要让对手在每个领域——从实验室到外交会场,从地球到月球——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压力。最终,‘复仇者号’升空之日,我们将不再仅仅是复仇,而是要重新夺回主导权。” 窗外,夜色深沉,预示着未来的风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