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卫星轨道降至400公里以下,减少雷达反射面;
禁止使用氦-3以外的高能燃料,因其衰变产物近乎隐形;
将全球互联网改为光纤主干,无线传输仅限地底深处使用。
哲学实践
柏林艺术家奥托·哈恩创作装置艺术《72%的月光》:用遇难方舟舰残骸材料拼成地球轮廓,内部放置72盏忽明忽暗的灯,观众需俯身贴地才能听见微弱的《欢乐颂》——寓意「唯有低头方能听见希望」。
中国小学生发起「给宇宙的一封信」活动,其中9岁女孩林小雨写道:「亲爱的外星人,如果您在听,请知道我们正在学习安静。附上我的蒲公英种子,它们很轻,不会吵到星星。」这些种子被装入特制胶囊,由鸾鸟号悄悄撒向奥尔特云。
技术救赎
科学院同步启动「萤火虫计划」:
开发「拟态卫星」:外观模拟小行星,内部用生物芯片替代硅基电路;
构建「引力镜片」:利用太阳引力弯曲光线,使地球从特定角度「隐形」;
最富诗意的是「朝露通信」:通过蒸发海水形成盐晶微粒,承载激光刻录的信息,这些微粒会在大气层短暂形成彩虹,之后降解无踪——既传递信息,又不留痕迹。
黎明宣言
当月全食来临,全球60亿人同时仰望夜空。联合国秘书长借助月球反射镜发表演讲:「这72%不是绝望概率,而是觉醒刻度。我们曾以为宇宙是征服的战场,如今明白那是需要轻声漫步的神圣殿堂。」演讲结尾,所有城市灯光渐暗,唯有银河清晰可见——人类用集体沉默向宇宙宣告:我们终于学会了聆听。
末日时钟的指针在此刻微微回拨至71.9%,尽管幅度微小,却标志着文明史上最伟大的转折:人类从渴望被看见,转向选择被遗忘——这或许是最深刻的成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