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后缓缓闭上眼,任由珍珠帘幕遮掩住瞬间泛红的眼眶。这一刻,她不是垂帘听政的太后,只是一个接连失去两个孩子的母亲。
太后静静听着,珍珠帘幕后的眼眸缓缓闭上,又倏然睁开,里面已是一片决然的清明。
“国不可一日无君。”她一字一句,清晰地说道,“萧大人,圣上决定立谁了吗?”
萧时中赶紧说道:“是蜀世子殿下,但诏书还没有盖章。”
随即,萧时中又连忙双手奉上刚取出的密旨。并说道:“这封密旨圣上之前留下以防不测...请太后抉择。”
太后接过,并未立即查看,而是先对禁军统领孙腾下令:“孙将军,宫城安危系于你身。即刻起,没有哀家与内阁的共同手令,任何人不得调动一兵一卒。九门落钥,全城戒严。”
“末将遵旨!”孙腾抱拳,领命而去,甲胄铿锵作响。
接着,她看向老太监:“传哀家懿旨,即刻起,所有奏章送至文渊阁,由内阁暂理。命京城各衙门主官严守岗位,妄议宫闱、散布流言者,立斩不赦。”
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,瞬间稳住了即将失控的局面。直到这时,太后才就着烛光,缓缓展开了那道决定帝国命运的密旨。她看得极其认真,每一个字都细细斟酌。
良久,她将那道承载着国运的密旨轻轻放在御案上,抬起眼,目光再次扫过屏息凝神、等待着最终宣判的众臣。殿内烛火跳跃,映照着她平静无波却威仪自生的面容。
“皇帝遗命,煌煌在天。”她的声音清晰而沉稳,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,“旨意明确,传位于蜀世子,拓跋焘。”
这八个字如同定音锤,敲定了大康王朝未来的方向。尽管早有预料,但当太后亲口证实,不少大臣心中仍是震动。有人暗暗松了口气,有人眉头微蹙,但无人敢在此时提出异议。
太后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,继续说道:“值此国丧与新君未至之际,内阁当恪尽职守,稳定朝局。萧首辅。”
“臣在。”萧时中立刻躬身。
“由你总领,与诸位阁臣共同署理日常政务,遇重大事宜,需呈报哀家定夺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
太后的目光又转向彭启丰:“礼部即刻着手准备国丧典仪与新帝登基大典,规制不可乱,亦不可奢靡。”
“臣明白。”
她的视线最后落在一直跪伏在地的老太监身上,语气稍缓:“起来吧,宫中一应事务,需得井然有序,不得有丝毫紊乱。皇帝驾崩的消息,按制发丧。”
“奴婢……遵旨。”老太监哽咽着叩首领命。
太后的安排条理清晰,面面俱到,瞬间将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产生的权力真空和混乱局面稳定下来。她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,在惊涛骇浪中牢牢稳住了帝国的船舵。
“在储君入京继位之前,”太后缓缓起身,目光扫视全场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由哀家暂摄朝政。望诸位臣工,各司其职,同心协力,共渡难关,以安社稷,以慰先帝在天之灵。”
她的话语落下,如同在暗流汹涌的湖面上投下了一根定海神针。尽管丧子之痛如同毒虫啃噬着她的心,但此刻,她展现出的是一位太后、一位王朝守护者的绝对坚韧与担当。
乾清宫的烛火,彻夜未熄。太后端坐在御座之旁,如同风暴中心最平静的一点,开始主持这个失去了皇帝、亟待新主的世界。她华服之下的身躯或许在微微颤抖,但她的意志,已化为支撑这个帝国度过漫漫长夜的最坚固的梁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