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太湖边的余音(2 / 2)

李巡抚点头:“我已经安排好了,让水师统领亲自押送,带三百精兵护卫,定不会出岔子。”

午后的阳光暖起来,沈砚之靠在礁石上闭目养神。阿澈和阿竹坐在旁边整理那些从影阁搜出的旧物,其中有个褪色的布包,里面裹着四支竹笛,笛身上分别刻着“忠、勇、仁、义”。

“这是当年你们结拜时用的?”阿竹拿起刻着“义”字的竹笛,吹了声不成调的音。

沈砚之睁开眼,眼里闪过怀念:“当年师父教我们吹笛,说江湖路险,听到熟悉的调子就能认出自己人。”他接过竹笛摩挲着,“萧靖吹笛最难听,总把‘勇’字笛吹成破锣声。”

正说着,远处传来笛声,竟是《醉仙谣》的调子,虽然生涩,却带着一股执拗的清亮。众人抬头望去,见是个被解救的少年,手里拿着支捡来的竹笛,正对着湖面吹奏。

沈砚之笑了:“你看,总会有人记得。”

傍晚时分,送罪证的船队准备启程。沈砚之站在岸边,将那封提到“京城内应”的信交给水师统领:“这封信单独呈给刑部尚书,他是林长风的故人,信得过。”

统领抱拳领命,又回头道:“沈先生,李大人说留了艘快船给您,您要回寒潭寺吗?”

沈砚之看了看身边的阿澈和阿竹,两人正蹲在沙滩上画江湖地图,嘴里还在争论下一步该去蜀地还是岭南。他摇了摇头:“不着急回去,先陪这两个小子逛逛江南。”

苏老伯扛着渔网走过来,笑着挥手:“我回鱼市了!你们要是路过苏州,记得来喝我酿的桂花酒!”

“一定来!”阿澈和阿竹齐声应道。

船队扬帆远去,消失在太湖的暮色里。沈砚之望着船影,忽然低声道:“京城那边,怕是不会太平。”

“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?”阿澈抬头问,眼里没有丝毫畏惧,只有跃跃欲试的明亮。

沈砚之指着他们画的地图,指尖点在京城的位置:“先把江南的事收尾,然后……去会会那位藏在龙椅背后的‘内应’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不过在那之前,得先让阿竹把‘猫步’练利索了,免得下次又踩错机关。”

阿竹脸一红,挠着头傻笑:“我肯定比阿澈练得好!”

“谁说的?”阿澈立刻反驳,“上次在影阁地牢,是谁差点被翻板坑绊倒?”

两人吵吵闹闹地跑向快船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沈砚之跟在后面,听着少年人的争执声,嘴角扬起浅淡的弧度。太湖的晚风带着水汽拂过,吹起他的衣袂,也吹散了过往的阴霾。

船舱里,那坛开封的醉仙酿还放在桌上,酒液在月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。沈砚之倒了三杯,对着虚空举了举:“萧靖,长风,苏勇,敬你们。”

阿澈和阿竹也跟着举杯,酒液入喉,甘冽中带着微醺的暖意。远处的苏州城亮起万家灯火,像撒在人间的星辰。

“先生,”阿澈望着窗外流动的夜景,忽然道,“你说京城的‘内应’,会不会也藏着醉仙酿?”

沈砚之笑了,眼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:“不管他藏着什么,我们总会找到的。”

船桨划开水面,带着细碎的声响驶向夜色深处。江南的烟雨还未散尽,江湖路却已在脚下铺展开来。那些藏在莲纹佩里的秘密,浸在醉仙酿里的往事,都将随着这叶扁舟,驶向更辽阔的天地。

而属于他们的故事,才刚刚翻开新的一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