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章 青铜之路(1 / 2)

第五十三章:青铜之路

微光湖的胜利与“净化”概念的到来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燧烨的部落中漾开层层涟漪。最初的振奋过后,是更为具体、繁重乃至枯燥的漫长工作。凯旋的战士们卸下了征尘,却扛起了更重的责任——将那个关乎部落存续的“可能”,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
陶的研究场所已从那个简易的工棚,搬迁至靠近山壁、专门开凿出的一处宽敞石洞内。这里更安静,也更稳定,便于引动和约束地脉能量。石洞被命名为“铸理之居”,象征着以铸造之法,探究天地之理。

洞内景象已然大变。一侧堆放着来自“地脉之眼”的暗紫色溃烂结晶和微光湖的莹白纯净结晶,它们被小心翼翼地隔绝放置。另一侧,则立起了简易的窑炉、牛皮风箱、石质坩埚,以及一排排雕刻着不同纹路的陶范。矿石、木炭、助熔的砾石分门别类,井然有序。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、熔炼金属的独特味道,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能量悸动。

陶的核心工作,是找到承载“净化”之力的载体。纯粹的意念与能量无法持久,更难以跨越遥远距离去冲击“地脉之眼”。他必须借助实体。

“我们需要一种容器,一种媒介,”陶对老巫解释,他的指尖在一块粗糙的铜矿石上划过,“先民的金属可以,但我们无法复制。我们拥有的,是这个——”他指向堆在一旁的、闪烁着青灰色光泽的铜锭,“和这个——”又指向另一堆稀有的、颜色更浅的锡块。“将它们融合,便是青铜。它足够坚硬,能承载复杂的纹路,或许……也能承载符文的力量。”

老巫深邃的目光扫过那些冰冷的金属,缓缓道:“万物皆有性。金性肃杀,亦能通灵。以金载道,先民或亦由此始。此路,可通。”

然而,“可通”之路布满荆棘。第一次尝试熔合铜锡,比例把握不当,得到的合金脆弱易碎,根本无法刻录符文。第二次,陶在刻录一个关键的“疏导”符文时,精神力稍有分散,刻痕深浅不一,在尝试注入微光湖结晶能量时,整块青铜板骤然过热,符文亮起刺目的红光后便“嘭”的一声炸裂,碎片四溅,险些伤人。

失败、清理、总结、再尝试……“铸理之居”内日夜回响着风箱的呼啸、坩埚内溶液的翻滚声,以及刻刀与金属摩擦的细微声响。陶的双眼因长时间专注而布满血丝,双手也添了许多烫伤与刻痕。但他没有一刻想过放弃。每当疲惫至极,他便会握住那温润的“信标”,感受其中沉静而恢弘的意念,那是跨越万年的传承,激励着他不能倒下。

与此同时,燧烨的布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展开。他知道,技术的突破需要安稳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,而一个孤立的部落是无法与即将到来的风暴抗衡的。

他派出了以岩为首的使团,携带着部落富余的粮食、精心打磨的玉器,以及那则关于“净化”与“希望”的讯息,前往周边那些在黑曜石部落阴影下艰难求生的小型聚落。

岩的第一个目标,是位于东南山林中的“有熊”部落。会面并非在友好的气氛中开始。有熊氏的战士手持混杂着黑曜石片的石矛,眼神警惕而充满敌意,将他们拦在聚落外的空地上。

岩让族人放下礼物——堆积如山的兽皮包裹的粮食,以及几柄镶嵌着星蓝结晶、在日光下流转着微弱光华的玉钺。他没有展示武力,而是摊开双手,示意和平。

“黑曜石部落,要的不是你们的臣服和贡品,”岩的声音沉稳,穿透山林间的微风,清晰地传入每个有熊族人耳中,“他们信奉的存在,以大地生命的溃烂为食。南方那片让山林枯萎、野兽异变的‘死地’,便是他们留下的伤口,我们称之为‘地脉之眼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