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章:水轮、金文与远征序曲
“初火之芯”的光芒虽已微弱,却真正点燃了部落内部的革新之火。燧烨带回的不仅是实物,更是一种破局的信念和通向更广阔世界的钥匙。整个山谷仿佛一具被上紧了发条的机械,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专注运转起来。
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工匠区。陶几乎将床铺搬到了这里,带领着最核心的几名工匠,日夜不休地钻研那本《初火之章》。燧烨也投入了大量时间参与其中。知识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,书中许多概念远超当前的理解水平,但他们拥有的是跨越数千年的视野和迫在眉睫的需求。
第一个突破性的成果,来自于对书中一幅“水力鼓风”示意图的解读。图纸精巧复杂,直接复制绝无可能。但燧烨理解了其核心原理——利用水流的力量代替人力驱动皮囊。
“我们不必完全照搬!”燧烨在沙地上画着简图,“我们在溪流最湍急的地方造一个大型水轮!用木杆和皮绳,把水轮的转动连接到鼓风皮囊的拉杆上!不需它日夜不停,只要能在冶炼时提供持续稳定的强风就好!”
这是一个将天才设想转化为当前技术可实现的方案。工匠们立刻被点醒。最好的木匠、皮匠和石匠被集中起来,在陶的统筹下进行攻关。
选址、打造巨大的水轮主轴、制作耐用的传动机构、铺设皮绳轨道……过程充满了失败和调整。巨大的水轮第一次下水就被激流冲垮了支架;皮绳传动效率低下且易磨损。
但没有人放弃。每一次失败都积累着经验。燧烨利用初火之芯残存的力量,在关键青铜部件的锻造上提供了帮助,使其更加坚韧。
终于,在多次尝试后,当清澈的溪水冲击着巨大的、用青铜件加固的木制水轮,使其缓缓开始转动,并通过一套简陋却有效的连杆机构,带动工棚内巨大的皮囊开始规律地起伏鼓风时,整个山谷爆发出震天的欢呼!
“呼……呼……”沉重而稳定的风声第一次并非源于人力踩踏,而是源于自然的伟力。炉中的火焰在那持续而强劲的风力下,变得前所未有的明亮和炽白!
冶炼的效率和质量瞬间提升。更多的青铜被更快地生产出来,质地更加优良。工匠们看着那自行运转的水轮,眼中充满了对“知识”二字最原始的敬畏。
技术的革新带来了连锁反应。青铜产量的增加,使得装备升级得以全面铺开。不仅战士们换上了更精良的武器和盾牌,工匠们也获得了更耐用、更高效的工具——青铜的斧、凿、锯开始广泛应用于木工和建筑,进一步加速了各项工程的进度。
燧烨趁热打铁,开始推行一项更深远的计划——文字的规范化。
他不再满足于零散的、只有少数人懂的符号。他以《初火之章》中的文字结构为远方参考(因其过于复杂),结合部落已有的计数符号和象形图案,并融合了从“飞鸟”和黑曜石部落那里看到的一些简单字符,开始设计一套更系统、更能记录复杂信息的符号系统。
他在平整的沙地上,用木棍划出一个个字符,向核心成员和学徒们讲解:
“此字为‘木’,形似树木。”
“此字为‘水’,宛若河流。”
“此字为‘火’。”
“双‘木’相合,即为‘林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