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熔炉与新芽(2 / 2)

接下来的日子,山谷变成了一个巨大的、喧嚣的熔炉。

冶炼区日夜烟火不息。有了圣所之战和黑木林伏击的经验,陶改进了鼓风技术,甚至尝试建造更大的联排窑炉,虽然失败了一次,却积累了宝贵经验。青铜的产量和质量在稳步提升,更多的战士换装上了锐利的青铜矛头。

工匠区则弥漫着一种敬畏而兴奋的气氛。金属盒被置于一个专门清理出的石室内,由陶亲自带领几名最富好奇心和耐心的工匠进行研究。他们不敢轻易打开那水晶瓶,而是先小心地刮取了一点瓶口残留的银色液滴,滴在不同的材料上观察反应。结果令人震惊:一滴液体竟能让一块废铜料变得异常柔软,易于锻造,冷却后却更加坚硬!这发现让所有工匠目瞪口呆。

那几卷“书卷”更是难题。上面的文字无人能识,但其间夹杂的图示却隐约透露着信息:复杂的几何结构、能量流动的路径、甚至还有类似星象的图谱。陶他们只能凭感觉去猜测、去模仿,进展缓慢,却偶尔能有意外收获,比如改进了陶轮的中心轴,使其转动更平稳。

那柄银白色短刃则由燧烨亲自测试。它极其锋利,削铁如泥,且似乎永不磨损,重量却轻得不可思议。他隐隐感觉,这绝非简单的武器。

军事训练变得更加严酷。岩根据燧烨对“奴兽”的描述,模拟其可能的行为模式,训练战士们如何协同攻击其关节、眼睛等可能薄弱之处。围墙上的哨戒制度被强化,增加了暗哨和巡逻频率。

而在这一切之上,一种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。燧烨带回的知识和发现,尤其是那“先民遗迹”的存在,仿佛为部落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户。人们看待火塘、看待工具、看待星辰的目光,悄然发生了变化。一种名为“求知”的欲望,如同初生的嫩芽,开始在部分年轻人心中萌发。他们更主动地向老巫请教,更认真地观察工匠们的操作,甚至在休息时,会用木棍在沙地上模仿那些“先民”的几何纹路。

燧烨注意到了这种变化。他知道,这才是文明真正成长的根基——不仅仅是生存,更是对世界规律的好奇与探索。

一天深夜,燧烨独自坐在火塘边,擦拭着那柄银白短刃。老巫无声地坐到他身边。

“飞鸟的遗泽……正在改变这里。”老巫看着跳跃的火焰,缓缓道,“不只是工具,是这里。”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。

燧烨点头:“我们需要这种改变。否则,无法面对未来的风暴。”

“风暴很快要来。”老巫的声音带着预兆,“奴兽出现,说明‘西方主人’已经注意到了这里的变数。他们不会允许另一个‘飞鸟’的火种燃起。”

燧烨握紧了短刃,冰凉的触感让他保持清醒。

“那就让熔炉烧得更旺。”他看向黑暗中忙碌的工匠区和传来操练呼喝的训练场,“在新芽破土之前,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力量,守护它度过第一个寒冬。”

围墙之内,文明在压力下艰难而坚定地蜕变着,如同矿砂在烈焰中熔炼,等待着被铸成利剑或犁铧的那一刻。而围墙之外,黑暗中的目光,已然变得更加冰冷和锐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