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她始终潜伏于文化基因深处,如同一条暗河,在适当的时刻便奔涌而出:
· 曹雪芹以一块“无材可去补苍天”的“补天遗石” ,开启《红楼梦》 那一场关乎命运与情感的盛大悲欢,女娲的创世神话,成了文学巨着宿命感的源头。
· 直至今日,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的 “女神创世”史诗中,仍回荡着她的余音,证明着母系时代崇拜的深远影响。
结语:无处不在的永恒回响
女娲,无需明确的结局。
因为她早已渗入每一寸我们赖以生存的泥土——那是她抟土造人的物质;
她存在于每一段关于洪水与烈火的故事里——那是她炼石补天的背景。
当先民仰望破损的天空时,她曾以五色石熔铸希望;
当后人叩问生命起源时,她仍是黄土造人的原初之母。
她的归处,既是浩渺太虚,是道家哲学中的宇宙秩序,是道教神谱中的太初宫殿;
也是人间炊烟,是太行山上的赤色岩壁,是洪洞县里的巍巍陵寝,是每一个在她传说中被抚慰的心灵。
在文明的长河里,她从未离去。
她只是从一位具象的神只,化作了一种永恒的回响——关于创造、关于拯救、关于庇护与牺牲的母性回响,回荡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精神血脉之中。
这,便是来自文明源头的“醒来”——认出我们文化基因中那深邃、温暖而强大的母性底色,并从中汲取创造与修复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