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励精图治(2 / 2)

咸丰帝即位时,刚满十九岁。摆在他面前的,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:鸦片战争的硝烟刚散,《南京条约》的巨额赔款压得国库喘不过气,白银大量外流;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已露端倪,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战火一触即发;官场腐败成风,穆彰阿等权臣把持朝政,结党营私,吏治败坏到了极点;八旗子弟耽于享乐,绿营兵战斗力低下,军备废弛,面对内忧外患毫无还手之力。

登基大典后的第三天,咸丰帝在养心殿召见军机大臣,决心整顿朝纲。可当他看到穆彰阿那张老奸巨猾的脸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这位道光朝的老臣,担任军机大臣十余年,门生故吏遍布朝野,势力盘根错节,想要动他,绝非易事。

杜受田向他建议:“欲除权臣,先固民心。民心向背,是治国之本。”于是,咸丰帝先下了一道罪己诏,坦言“朕德薄才疏,继位之初,内忧外患交织,民生凋敝,皆因朕未能尽到帝王之责”。随后,他又下令减免灾区赋税,拨款赈济灾民,严禁官员中饱私囊。这些举措虽未触及根本,却让朝野上下看到了新君的诚意,赢得了不少民心。

八个月后,咸丰帝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时机。他暗中收集穆彰阿“保位贪荣,妨贤病国”的罪证,颁布诏书,罢免穆彰阿的一切职务,将其革职回籍,永不叙用。诏书里,咸丰帝痛斥穆彰阿“固宠窃权,不可枚举”,“从前夷务之兴,倾排异己,深堪痛恨”,字字句句都透着雷霆之怒,震惊朝野。

紧接着,他又处理了主和派大臣耆英。这位在鸦片战争中力主签约的宗室,被咸丰帝斥责为“无耻无能,误国误民”,降为五品顶戴,责令闭门思过,不得干预朝政。

连罢两位重臣,朝堂上下一片哗然。人们没想到,这位看似文弱、脸上带疤的新君,竟有如此雷霆手段和坚定魄力。咸丰帝却没有停下整顿吏治的脚步,他知道,光罢免奸臣还不够,必须启用能臣,才能真正扭转乾坤。

肃顺是郑亲王乌尔恭阿的弟弟,出身宗室,却毫无纨绔之气,性格刚直,敢说敢做,曾多次上书弹劾贪官污吏,在朝野间颇有清名。咸丰帝破格将他提拔为内阁学士,让他参与处理朝政,重点负责整顿吏治。

“朕知道你性子急,手段烈,但整顿吏治,正需要这样的锐气。”咸丰帝召见肃顺时,语重心长地说:“如今官场腐败成风,若不痛下杀手,不足以震慑宵小。你尽管放手去做,朕给你撑腰,无论涉及到谁,都不准徇私!”

肃顺果然没让人失望。他上任后,第一件事就是严查贪腐,而且是一查到底,绝不姑息。

为了缓和与奕欣的矛盾,稳固朝局,咸丰帝起初也任命六弟为军机大臣,参与朝政。可奕欣过于锋芒毕露,才华横溢却不懂藏拙,常常在朝堂上与咸丰帝争执,坚持自己的主张,丝毫不肯退让。加上群臣总拿他和咸丰帝比较,私下里说他“才胜皇兄”,让咸丰帝渐渐起了猜忌之心。他担心奕欣势力过大,威胁到自己的皇权,最终以“礼仪疏略”为由,罢免了奕欣的军机大臣职务,让他回上书房读书,闭门思过。

“朕不是容不下六弟。”咸丰帝对杜受田解释:“只是此时国难当头,朝堂之上不能有二心,皇权旁落,必生祸乱。等时局稳定,朕自会重用他。”

杜受田深知帝王的难处,只能劝慰道:“皇上做得对,皇权稳固,才能推行新政。六阿哥年轻气盛,让他历练几年,未必不是好事。”

咸丰元年的元旦,紫禁城没有像往常那样大摆宴席,张灯结彩。咸丰帝在乾清宫召开御前会议,脸色凝重地看着群臣:“如今国库空虚,连军饷都快发不出来了。朕决定,今年的元旦庆典一切从简,省下的银两,全部用作军饷和赈济灾民。”

随后,户部尚书上前汇报财政状况,语气苦涩:“启禀皇上,去年全国税收总计不足三千万两白银,而《南京条约》的赔款就需两千一百万两,再加上军饷、官员俸禄、河道治理等开支,国库已经亏空近千万两,实在难以为继。”

“不能再这样下去了!”咸丰帝猛地一拍龙案,站起身说道:“朕决定,改革币制,发行官钞!即日起,设立宝钞处和官钱总局,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‘官票’和以制钱为单位的‘钱钞’,缓解财政压力。”

这个决定立刻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。穆彰阿的余党纷纷上书,以“祖宗没有先例”“恐动摇国本”为由,极力阻挠。可咸丰帝力排众议,态度坚决:“祖宗之法,是为了治国安邦。如今国难当头,墨守成规只能坐以待毙!”

诏书一下,官钞很快在全国流通。起初,这一举措确实缓解了财政压力,官府得以筹措军饷、赈济灾民,朝堂上下都松了口气。可没过多久,新的问题接踵而至。一些官员勾结商人,利用职权囤积居奇,用贬值的官钞强买百姓的粮食、布匹,导致物价飞涨,民怨沸腾。

“五城内外,小民每日所得钱文,竟不能供一日之饱!”御史的奏折如雪片般堆上御案,字里行间都是百姓的血泪。有奏折写道,通州百姓为了换一口粮食,要拿出几倍于往日的钱钞,不少人家卖儿卖女,流离失所,甚至有人被逼得聚众闹事,抗议官钞贬值。

咸丰帝看着这些奏折,气得浑身发抖。他没想到,自己一心为国的改革,竟成了贪官污吏盘剥百姓的工具。“这些蛀虫!朕定不饶他们!”他当即下旨,命肃顺彻查官钞舞弊案,务必揪出幕后黑手。

咸丰八年,咸丰帝正式任命肃顺为户部尚书,将整顿财政的重任全权托付给他。肃顺一到任,就雷厉风行地展开调查。他深知五宇官号是发行官钞的核心机构,其中猫腻最多,便从清查五宇官号的账目入手。

调查过程中,果然牵扯出不少宗室子弟和高官。有宗室向咸丰帝求情,咸丰帝却冷冷地说:“国法面前,人人平等。若宗室犯法就可以赦免,那朕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?让肃顺按律处置,不必顾忌!”

最终,肃顺将涉案的数百名官员一一定罪,抄没户部司员、商户及满洲宗室数十家的财产,追缴赃款数百万两白银。就连恭亲王奕欣的岳父,也因牵连其中被罚款革职。奕欣亲自上门找肃顺求情,肃顺却闭门不见,硬是按律办了案。

“肃顺太刚了,这样下去会得罪满朝文武的!”有大臣私下向咸丰帝进言,劝他约束肃顺。咸丰帝却不以为然:“朕要的就是不怕得罪人的人。若人人都怕得罪人,都想着明哲保身,这国家还有救吗?肃顺做得对,就该这样铁面无私!”

经此一役,官钞舞弊的乱象被彻底遏制,物价渐渐稳定,百姓的怨气也平息了不少。而肃顺的铁腕之名,也传遍了朝野,没人再敢轻易触碰律法的红线。

除了整顿财政,咸丰帝还大力提拔汉族官员。道光朝时,朝廷重用满人,汉人很难进入权力核心。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,八旗兵节节败退,咸丰帝不得不打破常规,让曾国藩、胡林翼等汉族士绅组建湘军、楚军。

“以前总说汉人不可靠,可如今能打仗的,偏偏是这些汉人。”咸丰帝对肃顺说:“朕要让他们知道,只要有本事,朕就敢用。”

他给曾国藩加官晋爵,让他督办江南军务;又任命胡林翼为湖北巡抚,允许他们自行募兵筹饷。这些汉族官员果然不负所望,逐渐稳住了战局,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。

咸丰帝登基后的几年里,每天都勤勤恳恳,夙兴夜寐。他清晨便起床批阅奏章,常常到深夜还在处理政务,许多谕旨都是亲笔书写的朱批、朱谕,不劳军机大臣动手。他多次下旨求贤,鼓励官员直言进谏,“凡天下利弊,民生疾苦,皆许直言无隐”。对于官员的奏折,他都认真阅读,虚心采纳合理的建议。

在咸丰帝的努力下,清朝的政治局面有了明显好转。官场腐败得到遏制,财政状况逐渐改善,军队战斗力有所提升,太平天国起义的势头也被暂时压制。朝野上下都以为,这位年轻的帝王能够带领大清走出困境,实现王朝中兴。

可咸丰帝毕竟是凡人,他接手的王朝积弊太深,内忧外患交织,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,渐渐压垮了他。更何况,人性总有弱点,这位勤于政事的帝王,在万几之暇,也难抵逸乐的诱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