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开元盛世(2 / 2)

六月庚子日申时,李隆基身着便服,带着几个亲信潜入禁苑,来到苑总监钟绍京的住处。钟绍京却突然反悔,脸色苍白地说:“此事牵连甚广,恐……恐难成功……”

“钟大人可知,韦后已下密令,明日便要诛杀相王与太平公主?”李隆基目光如炬,盯着钟绍京说道:“你若此时退缩,全家性命难保!”钟绍京的妻子许氏也在一旁劝说:“身为人臣,当为国除奸,岂能因惧祸而退缩?”钟绍京这才咬牙点头,当即召集苑中工匠,准备响应。

入夜,万骑的军官们陆续到来。葛福顺按剑说道:“殿下下令吧,我等万死不辞!”李隆基拔出腰间宝刃,寒光一闪:“今夜三更,直捣内宫,诛杀韦氏乱党!”

三更时分,葛福顺突袭羽林营,手起刀落斩杀韦后党羽韦跨、韦播,对着惊愕的羽林军喊道:“韦后弑君篡权,今夜当诛奸佞,拥立相王!愿从者随我入宫!”羽林军本就不满韦氏,纷纷响应,跟着他杀向玄德门。李仙凫则引兵攻入白兽门,两支人马在凌烟阁会师。

李隆基亲自率军冲入内宫,守卫的武士见是皇子亲至,纷纷倒戈。韦后在睡梦中被喊杀声惊醒,披头散发地逃入飞骑营,却被早已反正的士兵斩首。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,听到动静还没反应过来,便被冲入的士兵斩杀。上官婉儿手持蜡烛迎接,想凭当年与太平公主的交情免死,李隆基却冷声道:“此等乱政之人,留着何用?”下令将其处死。

一夜之间,韦氏集团被连根拔起,凡身高超过马鞭的男性亲属皆被处死,鲜血染红了宫道。当李隆基向父亲李旦禀报时,这位一生谨慎的相王抱着儿子,泪水纵横:“宗庙社稷,都靠你保全了啊!”

随后,李重茂禅位,李旦重新登基,是为睿宗。在立太子的问题上,长子李成器坚决辞让:“国家危难之时,当立有功者。平王李隆基平定大乱,功在社稷,儿臣不敢居其上。”大臣们也纷纷支持李隆基,李旦遂立李隆基为太子。

成为太子的李隆基,很快迎来了新的对手,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自恃拥立睿宗有功,权倾朝野,七个宰相中有五个是她的亲信。她见李隆基精明强干,怕将来难以控制,便屡次散布流言,称“太子非长,不当立”,甚至想效仿武则天,改立一个懦弱的太子。

景云二年正月,太平公主竟将宰相们堵在宣政殿的光范门内,公然要求更换太子,被宰相宋璟严词拒绝:“太子有功于国,天下皆知,公主岂能妄议废立?”

李旦见姑侄二人矛盾日益激化,忧心忡忡,术士一句“五日内有急兵入宫”的谶语,更让他下定决心。景云三年,李旦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,将帝位禅让给李隆基,改元先天。但他仍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,这让李隆基的帝位如履薄冰。

太平公主的反扑愈发猛烈。她联合窦怀贞、萧至忠等大臣,甚至勾结禁军将领常元楷、李慈,密谋在先天二年七月发动政变,还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。

消息传到李隆基耳中时,他正在宫中与心腹王琚、张说议事。“先发制人,后发则受制于人!”张说叩首道:“太平公主党羽虽多,却人心不齐,可一举破之!”

七月初三,李隆基命王毛仲率领三百家兵,自己则亲率李令问、高力士等十余人,直奔禁军营地。常元楷、李慈见皇帝突然到来,还没反应过来便被斩杀。随后,他们一路攻入朝堂,擒杀贾膺福、李猷,宰相岑羲、萧至忠也被当场处死,窦怀贞走投无路,自缢而死。

太平公主逃入佛寺,三天后不得不返回。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,希望李隆基留她一命,李隆基却摇头道:“姑姑若存丝毫亲情,便不会谋逆。今日若放过她,日后必成大患。”最终,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,其党羽被一网打尽。

这一日,李隆基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,望着阶下臣服的百官,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。他下旨改元“开元”,取“开辟新纪元”之意,一个属于他的时代,就此拉开序幕。

清除太平公主后,李隆基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。兵变留下的创伤尚未愈合,吏治腐败,民生凋敝,边境也时有摩擦。这位年轻的帝王深知,打天下难,治天下更难。

“朕要的宰相,当能帮朕拨乱反正。”李隆基在朝会上说道。群臣推荐了不少人选,他却独独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。在渭川的行宫,李隆基亲自召见姚崇,提出要拜他为相。

姚崇却没有立刻谢恩,而是提出了十条建议:“陛下若能做到勿贪边功、广开言路、赏罚分明、禁绝宦官干政、不让外戚专权...臣才敢领命。”

李隆基听完,站起身郑重说道:“卿之所言,皆合朕意。朕若有违,天必弃之!”姚崇这才叩首谢恩。

在姚崇的辅佐下,开元初年的大唐开始走上正轨。他们贬逐了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,杜绝了不通过吏部而由皇帝私下任命的“斜封官”,整治了外戚干政的弊端。

最棘手的是蝗灾,黄河两岸蝗虫成灾,百姓们因迷信不敢捕杀,眼看着庄稼被啃食殆尽。

“蝗虫不灭,民无生路!”李隆基下令:“凡灭蝗有功者,重赏;敢阻挠者,严惩!”姚崇亲自到灾区指挥,发明了夜间燃火诱捕的方法,短短数月便控制了灾情。

国家渐稳后,李隆基又启用了耿直方正的宋璟为相。宋璟不像姚崇那般灵活,却以坚守原则着称。他拒绝一切私人请托,哪怕是皇亲国戚,犯错也照罚不误。有一次,李隆基的岳父想求个官职,被宋璟严词拒绝:“当官凭的是才干,岂能因私废公?”李隆基得知后,不仅不恼,反而称赞宋璟:“这才是朕要的宰相。”

宋璟之后,张嘉贞、张说等宰相相继辅佐。张说更是文武双全,他裁减了二十万边防军,改府兵制为募兵制,既减轻了百姓负担,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;他改革宰相机构,将“政事堂”改为“中书门下”,让中枢机构运转更高效;他还主持编纂典籍,设立集贤殿书院,推动文化发展。

开元十三年,在张说的建议下,李隆基决定前往泰山封禅,以告慰天地。当大队人马行至泰山西侧时,突然狂风大作,帐篷被撕裂,官员们惊慌失措。张说急中生智:“此乃东海之神来迎天子,是吉兆啊!”果然,到了泰山脚下,天气转晴。

封禅前夜,又遇寒风刺骨,李隆基沐浴斋戒后,独自站在露中祷告:“若朕有过失,当降罪于朕;若随从无福,亦由朕承担。只求苍天庇佑万民!”祷告完毕,风竟真的停了。他亲手撰写的《纪泰山铭》,至今仍刻在泰山大观峰上,见证着那个盛世的荣光。

李隆基对吏治的整治也毫不松懈。他精简机构,裁撤冗余官员;派按察使巡查各地,严惩贪官;恢复谏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,鼓励大臣直言进谏;尤其重视县令的选拔,常亲自出题考核,优秀者提拔,平庸者罢黜。

在他的治理下,大唐疆域辽阔,人口增长到四千多万,粮食连年丰收,长安成了国际性的大都会,各国使者云集。丝绸之路上,商队络绎不绝;长安城的西市,能买到波斯的香料、西域的骏马。这便是后世称道的“开元盛世”,一个属于李隆基的辉煌时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