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这种核心的迷失,直接反映在他近期的烹饪创作中。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触碰到了一个无形的天花板。无论他如何钻研分子料理的新应用,如何寻找更稀有昂贵的顶级食材,如何设计更复杂巧妙的菜品结构和叙事,最终呈现的菜肴,虽然依旧维持在极高的水准,堪称顶尖,却总感觉缺少了那最关键、最玄妙的“一笔”。那能让菜品产生质变,从“完美”跃升至“动人”的一笔,他始终无法落笔。
这就是他面临的真正瓶颈。
并非技术的瓶颈,而是心境、感悟与情感投射的瓶颈。
他可以用无懈可击的技术和知识,稳定地做出99分的菜肴。但那最后的1分,那关乎灵魂共鸣、能让人心弦颤动的1分,他却始终无法企及。这1分,就是“厨心”的差距。
(林小风进行着深刻的内心剖析:“我长久以来信奉的是技术至上主义,认为通过不断优化流程、拓展认知边界,就能无限逼近所谓的‘完美’。但古老头的话点醒了我,完美的菜品,或许并不仅仅是味觉器官上的极致满足,更是情感上的深度共鸣与精神上的慰藉。我的菜,正如他所言,缺少扎入泥土的‘根’。这个‘根’,就是我与真实生活、与普罗大众最深刻的情感联结。我的烹饪,像是一座精心构建的空中楼阁,虽然璀璨夺目,美轮美奂,但其根基却未曾深深扎入孕育一切的生活土壤与人间烟火之中。”)
他甚至想起了前世,那位以严厉着称的法国导师,在一次重要的品评会后,看着他精心制作、技术无可挑剔的菜肴,沉默了很久,最后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说了一句他当时颇不以为然的话:“L, your teique is ipeable, a real virtuoso. but your dish... it has beat, no soul.” (林,你的技巧无可挑剔,是真正的大师手笔。但你的菜……它没有心跳,没有灵魂。)
当时年轻气盛的他,更多地将这评价视为导师对法餐之外菜系的某种固执偏见,或是对他东方背景的微妙审视。如今,在古老头的点拨下回溯往事,他才惊觉,那位阅历丰富的老人,或许早已凭借其敏锐的直觉,洞察了他华丽技术外壳下,那份对生命体验融入菜肴的缺失。
技术可以通过刻苦磨练臻于化境,知识可以通过勤奋学习不断积累。但“厨心”的淬炼与成长,却无捷径可走。它需要时间的缓慢沉淀,需要人生经历的反复打磨,需要真正地、赤诚地投入到生活的滚滚洪流之中,去真切地感受喜悦与悲伤,去体验爱与被爱,去承受失去的痛苦,也去拥抱获得的欣慰。
这对于一个灵魂年龄已逾半百,且两世为人绝大部分光阴都奉献给了厨房方寸之地、习惯于用理性和技术解决问题的林小风而言,无疑是一个全新、陌生,甚至让他感到些许惶恐的挑战领域。
但他深知,自己已无路可退。如果他想突破眼前这无形的瓶颈,如果他想真正窥见厨道之巅的壮丽风景,如果他想让“山海”二字不仅仅代表一个成功的餐饮品牌,更成为一种能够滋养心灵、传递温度的美食文化符号,那么,放下身段,去寻找那颗失落的“厨心”,就是他必须勇敢面对的、最根本的修行。
工作室里没有开明亮的顶灯,只有窗外都市的霓虹与路灯的光芒,透过百叶窗的缝隙,在他沉静的脸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影。他的眼神,从最初遭遇冲击时的迷茫、深刻自省时的凝重,逐渐变得如同被雨水洗过的夜空,清晰、坚定,并且闪烁着决意探索未知的光芒。
他需要做出改变。
他需要一次彻底的回归。
他需要去寻找,那能让他的菜品重新拥有“心跳”的力量源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