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林小风内心波澜不惊,甚至有一丝嘲讽:“河豚之鲜,是险中求夺,靠的是食材本身的稀缺性和处理不当即致命的刺激感,如同在刀尖上跳舞,美则美矣,却与寻常百姓隔着天堑。我这赛螃蟹之鲜,是功夫深处自然甜。在于化腐朽为神奇,将最普通、最亲民的食材,通过对火候、调味、手法近乎极致的掌控,点石成金,创造出堪比甚至超越顶级食材的味觉体验。这才是扎根于生活、服务于大众的‘鲜’,是烹饪艺术真正返璞归真的魅力所在。”)
现场的期待值,从最初的疑惑,彻底转向了普遍的不看好,甚至有人已经面露不耐,觉得林小风是在故弄玄虚,拖延时间。
陆子豪悬着的心彻底放下,嘴角勾起一抹真实的、毫不掩饰的讥诮。在他看来,胜负已分,林小风此举无异于放弃挣扎,用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乡下把戏来对抗他的艺术杰作,简直是自取其辱,可笑至极!
然而,林小风对周遭的一切已然置若罔闻。他的眼神变得专注而深邃,所有的精神都灌注于眼前的方寸之地。此刻,他就是掌控味道魔法的法师。
他先将分离出的蛋清略微打散,加入少许盐和少量化开的干淀粉水,顺着一个方向轻轻调匀,这能让炒出的“蟹肉”口感更加滑嫩饱满。接着,将细腻的鱼蓉用少许料酒、细盐、微量白胡椒粉轻轻抓匀,静置片刻,去除可能的腥气,只留鲜味。
最关键的一步,在于那画龙点睛的姜醋汁。他取过一个白瓷小碗,放入切得极细、几乎成茸的姜末,倒入色泽清亮、酸香醇厚的镇江香醋,再加入恰到好处的白糖、一撮细盐,最后滴入几滴提味的香油。筷子轻轻搅动,糖粒在深色的醋液中缓缓融化,姜的辛香、醋的酸冽、糖的甘甜、盐的底味开始微妙地融合。多一分姜则过于辛辣,多一分糖则失之甜腻,醋多则冲,醋少则寡。林小风的手指稳定,眼神精准,仿佛不是在调味,而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化学实验,追求着那个完美的黄金比例。
准备工作就绪,点火,热锅。
他选用的是一口保养得极好的熟铁小炒锅,锅底烧得微微泛起青烟,用少量清油滑锅倒出,再下入一勺凝脂般的雪白猪油。猪油在热力下迅速融化,滋滋作响,散发出一种质朴而浓郁的荤香——这是模拟蟹黄那丰腴油脂香气不可或缺的灵魂一笔。
待猪油烧至五成热,油面平静,暗流涌动之时,林小风将腌好的鱼蓉均匀撒入。手中筷子如穿花蝴蝶,快速轻盈地划散,确保每一粒鱼蓉都能均匀受热,在热油中迅速定型,变成一丝丝、一缕缕洁白细嫩的“蟹肉”状,而非结成一团鱼饼。见鱼蓉变色断生,他手腕一抖,迅速将其捞出沥去多余油分。
锅中留那融合了鱼鲜与猪油香的底油,倒入准备好的蛋清液。转为中小火,用锅铲背部温柔地、由外向内轻轻推炒。蛋清在温和的热力与油脂的浸润下,慢慢凝固,形成一片片柔软、滑嫩、形态自然,宛如饱满蟹腿肉般的洁白块状。
此时,林小风将之前滑炒好的鱼蓉重新回锅,与蛋清简单混合。紧接着,高潮来临——他端起那碗精心调制的姜醋汁,沿着滚烫的锅边,画圈淋入。
“刺啦——!!!”
一声激昂悦耳的爆响!
滚烫的锅壁与酸冽的香醋猛烈碰撞,瞬间激发出一股极具穿透力的复合香气!蒸腾的热气裹挟着姜的辛香、醋的酸爽、焦化的糖香、以及一股难以言喻、却让所有熟悉螃蟹味道的人灵魂一颤的、仿佛刚刚剥开一只肥美流黄大闸蟹时所闻到的、标志性的鲜香!
这股香气,不像河豚刺身那般带着距离感的、清冷孤高的鲜,而是温暖的、亲切的、带着锅灶烟火气的,却又无比霸道、直击灵魂的鲜香!它如同一位内力深厚的宗师,看似平淡无奇,一旦发力,则气势磅礴,瞬间席卷了整个“鼎和”厅,强势地冲淡了之前河豚留下的清冷余韵!
前一秒还充斥着窃窃私语和种种负面情绪的大厅,在这一声“刺啦”和随之爆开的香气中,霎时变得鸦雀无声。
所有人的目光,如同被磁石吸引,死死地钉在了林小风手中那口不断颠簸的小铁锅上。只见锅内,洁白的“蟹肉”与嫩滑的“蛋白”均匀地裹上了一层淡琥珀色的姜醋汁,油光润泽,色泽诱人。那扑鼻的、几乎以假乱真的“蟹”香,让不少资深老饕下意识地耸动喉咙,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。
这味道……这怎么可能?简直比真的清蒸螃蟹还要香得纯粹,香得诱人!
从极度的质疑到极度的震惊,这巨大的转变,只发生在那一声“刺啦”和香气爆开的瞬间。
林小风手腕轻巧地一抖,锅中的“赛螃蟹”精准无误地滑入一个事先温烤过的素白瓷盘中。他取过几丝嫩黄的姜芽细丝和一小撮翠绿的香菜叶,轻轻点缀在菜肴顶端。
一盘看似质朴无华,却凝聚了数十载调味功力、对食材特性深刻理解以及火候精准掌控的“赛螃蟹”,大功告成。
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炫技刀工,没有处理不当便危及性命的刺激感,有的只是最朴素无华的食材,和最考验厨师内功的“味道魔法”。
林小风将这盘热气腾腾、香气四溢的赛螃蟹轻轻放在操作台前,迎接着全场那复杂到极点的目光——震惊、困惑、难以置信,以及悄然升起的、强烈的好奇。他平静地开口,声音依旧不高,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:
“我的作品,‘赛螃蟹’。请各位品鉴,何为——功夫之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