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空境镜空 > 第107章 青山藏金石

第107章 青山藏金石(2 / 2)

李明生心中一惊,“你们真是自己人?”

杨大山似乎早就料到有此一问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:“自卫总队二队队长杨大山。”这番话如同惊雷在李明生耳边炸响。

李明生上前一步握住杨大山的手:“同志你好,我是组织上派来找矿的。”

两人坐下,李明生把大概情况说了一下。

杨大山从怀里取出一卷粗糙的牛皮纸递过去:“这是附近三百里山区的地图,上面标红的路线,是我们用脚踩出来的,绝对安全。”

李明生接过地图,“你们需要我们做什么吗?”

“三样东西。”杨大山伸出三根手指,“药品、盐巴,还有……敌人的动向,如果可以的话给我们一部电台,我们一直联系不上组织。我们保证你们把矿平安运出山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锐利如刀,“还能帮你们清理掉一些不干净的‘尾巴’。”

两人对视着,悬崖下的深渊传来阵阵回响。

李明生缓缓收起地图,他知道,他面前站着的,不再仅仅是需要提防的“不明武装”,而是成为他们最强大助力的“影子守护者”。

“路线,我会核实。”周安邦最终开口,“你们的要求我会和上级汇报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老耿回来后,由他负责与你们联络。”

“好。”杨大山点头,“具体细节,老耿会告诉你。”

夜色中,一次短暂的会面悄然结束。李明生沿着来路返回,脚步比来时沉重了许多,也坚定了几分。他手里紧握着那张牛皮地图,仿佛握住了一把破局的关键钥匙。

而在他身后,杨大山和他的人影再次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群山之中,仿佛从未出现过。

李明生没有惊动任何人,悄无声息地回到自己的帐篷。那张牛皮地图被他小心翼翼地藏在贴身的内袋里,仿佛一块滚烫的烙铁。

在油灯下,他反复回想着杨大山的每一句话。通过电台汇报给了周安邦。

周安邦放下话筒。有了游击队的帮助,他们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。一个计划在他心中慢慢成形。也许,可以通过这些“钉子”,给那些在暗处窥视的人,送去一些他们的消息。

渝州,罗云净收到了周安邦的密信,信里详细汇报了滇北的进展:矿脉详勘完成,与当地寨子建立起牢固的关系,更与游击队建立了秘密通道。三个开采点已经选定,就像三颗钉子,牢牢钉进了滇北的群山之中。

他推开窗户,让雨水的扑面而来。雨水打在脸上,带来冰凉的清醒。周安邦在信中描述的每一个字,都在他脑海中化作一幅清晰的战略图景——矿石、路线、战友,这些分散的要素正在连成一张大网。

香江,南洋林氏商行。

林慕婉看着最新到的货单,眉头微蹙。清单上除了常规的药品和五金,还多了几项特殊要求:小型破碎机、选矿摇床、冶炼坩埚、小型冶炼炉。

这些都是小规模采矿的必备设备。

她走到地图前,手指从香江移到滇北,再落到中缅边境。随着日军加强对华南沿海的封锁,传统的运输路线越来越危险。

“阿忠,”她唤来管事,“我们去缅甸的线路,打通得怎么样了?”

“还在试。英国人查得严,缅北那边也不太平。”阿忠面露难色,“不过,我们联系上了一支马帮,他们常年在缅北和滇西之间走货。”

林慕婉沉思片刻:“准备一批丝绸和桐油,让他们试走一次。告诉他们,如果这条路能走通,以后有的是生意。”

她必须为滇北即将开始的行动,准备好第二条生命线。

与此同时,在槟城的林瀚文也动用了自己的关系。数十日后,林慕婉收到养父的密电:“货已备齐,将分三批,借道暹罗北运。”

一条更加隐秘的、绕行东南亚的运输线正在悄然成型。

周安邦站在营地外,望着远山的秋色。开矿的设备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向这里汇集。

万事俱备,只待春风。

晚上,李明生在油灯下绘制施工图。平硐的入口要伪装成储藏山货的仓库,通风口要借着天然岩缝开凿,连爆破的时间都要选在雷雨天气。

“第一批设备什么时候能到?”王工低声问。

“快了。”李明生在图纸上标注着尺寸,“南洋那边已经发出来了。”

初冬的滇北营地。

第一批设备运抵的那天,整个寨子都动员起来了。男人们负责搬运,女人们送来饭菜,连孩子都在外围放哨。

“轻点!这可是精密仪器!”王工指挥着彝族青年们搬运选矿摇床的部件。

阿木带着人在圣山脚下开辟出一条隐秘的小路。他们不用炸药,全靠人力开凿,进度虽慢,却不会引起注意。

半个月后,第一个平硐终于打通了。王工举着油灯走在最前面,灯光照在岩壁上,反射出青铜色的光泽。

“见矿了!”他的声音在洞中回荡。

李明生伸手触摸岩壁,指尖传来金属特有的凉意。这里的矿石品位虽然不如二号矿点,但开采条件要好得多。

当天晚上,他们在平硐深处架起第一个选矿槽。手摇的破碎机发出沉闷的响声,矿石被碾成细粉,在摇床上分离出闪着金属光泽的铜精矿。

“纯度不错。”王工捏着一把铜精矿,脸上终于露出笑容,“只要积攒够一车,就能运出去了。”

香江,南洋林氏商行。

林慕婉收到了根据地急需药品、纱布的电文,以及林瀚文通知第二批设备已出发的消息。

她走到地图前,手指从云南移到陕甘宁边区。这条横跨大半个中国的补给线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风险。

“阿忠,”她唤来管事,“去查查,最近有没有特别的海关稽查。”

“昨天刚收到消息,”阿忠低声道,“九龙海关新来了个副关长,不清楚底细,我瞧着......不像是中国人。另外罗家这段时日一直在转移资产,看样子是准备离开。小姐,这香江怕是留不得了。”

林慕婉沉思片刻:“让缅甸那条线加快进度。还有,回电槟城,并转告‘家里’,此后所需物资皆由南洋发往暹罗和缅甸,香江已不安全。”

她走到保险柜前,取出一本密码本。是时候启动备用方案了。

与此同时,在渝州,罗云净收到“青筠”的密令:“家里已派人前往,届时勘察小队可以撤离。”

战争的齿轮正在加速转动,每一份战略物资都关乎着前线的胜负。而在滇北的深山里,第一车铜精矿已经整装待发,即将沿着游击队指引的秘径,奔向它最终的归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