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尾酒起源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期的美洲,关于其具体起源有多种说法,如起源于纽约州埃尔姆斯福一家用鸡尾羽毛作装饰的酒馆,或是由将鸡蛋调制在药酒中演变而来等。
鸡尾酒传入华国时间已无从考证,但大致可追溯到民国时期。
当时不少留学生回国后曾用清香型白酒代替洋酒成功调制鸡尾酒。
不过,鸡尾酒真正在华国开始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。
鸡尾酒最初出现在国际酒店的酒吧内,主要消费群体是入住酒店的外国顾客。
当时华国调酒师对于酒品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,消费者也甚少消费鸡尾酒,鸡尾酒文化在国内处于萌芽阶段。
1996-2006年期间,花式调酒与夜店鸡尾酒占据了主导地位。
2011年以后,国内预调鸡尾酒行业开始迅速发展,2013年,以锐澳为代表的预调酒在市场上呈现爆发趋势。
2017年7月,华国酒业协会批准《预调鸡尾酒》团体标准正式立项,同年9月15日,华国酒业协会正式成立鸡尾酒专业委员会,这标志着鸡尾酒在华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程然早年全球学艺,也在全球广泛收徒教学,中西餐做得都很有国际水平。
其他扩展也都有涉猎,不过有精通与了解皮毛的区别。
作为老传统的华国人,喝惯了甘醇棉柔,余味悠长的高度酒,他不太喜欢洋酒清淡小甜水的口感。
不过家里小辈喜欢,让国外的朋友请了专业的调酒师教,逢年过节,他和儿子闺女们小酌,其他小辈就喝孙子调的鸡尾酒。
当然,也有喜欢纯净洋酒口感的孩子,比如葡萄酒,威士忌,白兰地之类。
每年徒弟们孝敬来的烟酒茶,除了窖藏了部分,其他都被孩子们拿去办聚会了。
程然曾经也是学过调酒的,并且在孙子展示的时候也上手玩过几次。
但那毕竟不是自己主营业项目,次数少得早就手生了。
还好在流落森林那些天,教夏塔尔做菜之余每天都在系统的督促下重复练习,现在基本已经得心应手。
经历了大天使长约谈事件,程然这回很低调,何况白天他确实不想引起一座大城的轰动。
于是在安格鲁市很远的地方就停下独角兽马车,然后溜溜达达走上官道,用中午吃剩的咖喱鸡排饭换取了一个商队入城席位。
一路上,商队老板都在夸程然的手艺。
“哦,我的先生,您的手艺简直太好了!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独特的美食,辛辣中带着甘甜,土豆的粉,胡萝卜的烂,鸡排的焦香,简直是无法形容的好吃。”
“还有你这用竹筒携带保温的巧思,到底是如何想出来的?我可以跟你请教,并与你合作大批量生产这种保温桶吗?”
程然的保温竹筒做的双层,中间层用布包了棉花,保温效果相当持久。
“可以啊。”程然笑眯眯的跟商队老板聊上了。
正好这次去森林中,把最开始墨菲斯托买烤乳猪的那袋金币花得差不多了,正愁没钱呢。
程然和商队老板一路聊到入城,最终谈妥了生意,不是保温桶,而是棉花种植及培育后所作所有衍生品的版权。
这个时间的野棉花个子很小, 挂果不多,棉花又实,根本无法成品成型,所以也没人种。
而现代改良多次的棉花就不一样了,优秀的基因就注定它个头大,挂果多,且棉花蓬松柔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