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监护室(NIcU)外
最近,护士站的姐妹们发现林薇薇行为异常。她总像被无形的磁铁吸着,脚步不由自主地就往新生儿监护室溜达。也不进去,就扒在巨大的玻璃窗外,脸几乎要贴上玻璃,对着里面一排排保温箱里的小不点儿们,露出一种…近乎痴汉的傻笑。眼神迷离,嘴角上扬,时不时还发出“嘿嘿嘿”、“哇哦”、“好小只啊”之类的无意义感叹词。
有时,她又会陷入长时间的呆滞,目光锁定某个挥舞小拳头的宝宝,一动不动,仿佛灵魂出窍,穿越到了某个充满奶香和纸尿布的平行宇宙。
张姐摸着下巴,如同福尔摩斯观察华生,对陈小雨分析:“看见没?又开始了!典型症状:持续性傻笑、间歇性发呆、无目的徘徊于婴儿聚集区。初步诊断:‘恋婴癖’急性发作期!病因不明,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、近期接触过多新生儿刺激、或…单纯就是年纪到了,‘母性本能’程序错乱性启动?”
陈小雨点头如捣蒜:“嗯嗯!薇薇姐以前不这样啊!最近真的好反常!给她排班给新生儿洗澡,她高兴得跟中了彩票似的!洗得那叫一个仔细温柔,比给吴医生搓背还用心!”
(正在写病历的吴德莫名打了个冷颤。)
“实验对象”的异常行为与“对照组”的冰冷分析
吴德自然也注意到了女友的异常。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,他无法理解这种非理性、无明确目的、且似乎严重影响工作效率(林薇薇最近路过NIcU的频率显着升高)的行为。
他尝试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归因:
观察记录(吴德视角):
时间:午休时段、下班前后。地点:NIcU窗外走廊。行为:持续注视婴儿,面部肌肉呈现非自主性松弛上扬(俗称:傻笑),伴有低频感叹词输出。
假设一(生理性):是否近期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或咖啡因,导致神经兴奋性异常?(但观察其饮食并无显着变化)
假设二(病理性):是否存在颅内占位性病变压迫情感中枢?或甲状腺功能亢进引发情绪高涨?(需安排头颅ct及甲功检查?但无其他体征支持)
假设三(心理性):是否因长期接触新生儿,产生“司汤达综合征”样反应?(即因过度接触美好事物而产生精神眩晕、幻觉、及情感失控?但新生儿…似乎不符合传统“美好事物”定义?其排泄物及哭闹声属负反馈刺激。)
假设四(环境性):是否NIcU灯光、恒温恒湿环境、或婴儿奶香味组合形成了某种特殊的感官刺激组合拳,恰好能触发林薇薇大脑中某个尚未被发现的“萌点响应神经元”?(此假设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RI支持,实验难度大。)
他找到一次机会,试图与“实验对象”进行理性沟通。
“薇薇”他拦住又准备溜向NIcU的她,表情严肃,“我注意到你近期在NIcU外部走廊停留时间异常延长,且伴有特定面部表情变化。能否阐述一下该行为背后的动机或获得的积极反馈是什么?是某种…放松方式?还是观察学习新生儿护理技巧?”
林薇薇还沉浸在刚才看到那个打哈欠宝宝的回味中,眼神迷离,随口答道:“啊?动机?就是…好看啊!可爱啊!你看那小鼻子小眼小嘴巴!那小脚丫跟花生米似的!捏起来肯定…呃…不是,看着就心情好!这需要什么动机?”
吴德:“……”(内心oS:外观可爱?心情好?此反馈过于主观且无法量化。且‘捏’这个动词存在潜在风险倾向!)“从进化心理学角度,人类对幼崽的‘可爱’特征(大头、大眼、圆脸)产生积极反应,是一种利于抚育后代的机制。但你的反应强度似乎超出了该理论的常规阈值。是否存在过度补偿或预期性焦虑(指对自身未来生育的过度期待和模拟)?”
林薇薇终于回过神,白了他一眼:“吴德!跟你说话真没劲!看宝宝就是看宝宝!哪来那么多‘阈值’‘焦虑’!这叫‘萌’!‘萌’你懂不懂?一种能让人心情愉悦、降低血压、产生幸福感的…呃…‘精神按摩’!算了,跟你说不通,对牛弹琴!”她气鼓鼓地绕过他,继续她的“窗外巡礼”。
吴德站在原地,推了推眼镜,若有所思。(内心oS:‘萌’?‘精神按摩’?疑似一种新型、未被明确定义的情感体验…需进一步研究…)
“实操考核”与“理论实践”的巨大鸿沟
机会来了。科室安排林薇薇去给几个健康新生儿洗澡。
林薇薇如同接到了神圣使命,全副武装(无菌服、手套、口罩),眼神里闪烁着虔诚和兴奋的光芒。她动作轻柔得仿佛在触碰云朵,水温测了又测,洗护用品摆了又拍,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摇篮曲。整个过程充满了一种…近乎仪式感的温柔。
张姐在一旁观摩,啧啧称奇:“薇薇啊!你这手法!这眼神!这耐心!我看你这‘恋婴癖’晚期没跑了!以后你生了孩子,绝对是个‘宠娃狂魔’!”
林薇薇脸一红,但眼里都是笑:“张姐你别瞎说!我这是…专业!对!专业素养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