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边
傍晚散步,林薇薇被路边纸箱里一只瑟瑟发抖、毛色混杂但眼睛圆溜溜的小奶猫瞬间击中了心脏。“啊啊啊!好可爱!小可怜!跟我回家吧!”她母爱泛滥,蹲下身就要去摸。
“停!原地静止!”吴德的声音如同紧急制动阀,冰冷而急促。他一个箭步上前,拦住了林薇薇即将触碰到猫咪的手。
下一秒,在林薇薇目瞪口呆的注视下,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从他那仿佛连接着异次元口袋的风衣里,掏出了——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(独立灭菌包装!)和一支强光检查手电筒!
“未知来源动物,存在高度生物安全风险。需进行初步现场评估。”吴德语气严肃,如同面对一个可疑的生化样本。他利落地戴好手套,不顾小猫“喵呜”的惊恐叫声和微弱的挣扎,开始了他的“路边初筛”:
目视检查:强光手电照射猫咪全身皮毛,“发现活动性跳蚤至少3只以上(寄生虫感染风险指数+++)。体表可见多处陈旧性结痂及左耳廓缺损(提示存在打架斗殴史或潜在皮肤病、细菌感染后遗症)。”
口腔检查:试图轻轻掰开猫嘴(小猫激烈反抗),“牙龈颜色偏淡,黏膜色泽不佳(高度怀疑存在贫血或严重营养不良,需排除血液寄生虫或慢性消耗性疾病)。”
行为观察:“精神尚可,但有惊恐应激表现,攻击性评分:中。需警惕狂犬病病毒暴露风险(尽管概率低,但后果严重)。”
他松开手,小猫“嗖”地一下窜回纸箱最深处,炸着毛,警惕地看着这个可怕的“两脚兽医生”。
吴德脱下手套,用随身携带的免洗洗手液(含75%酒精)仔细消毒双手,然后开始口述“下一步行动方案”:“初步评估结果:高风险。不建议直接接触。如需领养,需立即送往具备资质的宠物医院进行全套检疫及体检,包括但不限于:粪便检查(查蛔虫、绦虫、球虫等)、血液检查(猫瘟病毒、猫白血病病毒、猫艾滋病毒抗体)、皮肤刮片镜检(查螨虫、真菌)、以及全面体格检查。在所有结果明确排除人畜共患病及严重传染病前,需严格隔离,零接触。”
林薇薇看着纸箱里那个被“诊断”得仿佛下一秒就要进IcU的小可怜,又看看眼前这个严阵以待、仿佛刚处理完埃博拉病毒的男友,一颗爱心被浇得透心凉:“就…就是只小流浪猫…不用…不用这么夸张吧?”
“夸张?”吴德推了推眼镜,镜片反射出冰冷的光,“弓形虫(影响胎儿)、猫癣(真菌感染)、跳蚤(叮咬过敏、传播疾病)、狂犬病(致死率100%)…这些‘人畜共患病’(Zoonosis)的风险,必须从源头上予以控制。这不是情感问题,是公共卫生安全问题。”
“理想领养”的幻灭与“IcU级”家庭改造方案
林薇薇不死心:“那…那我们不去路边捡了!我们去宠物店或者救助站!领养一只健康的!打过疫苗的!总行了吧?”
吴德沉吟片刻,似乎认为这是一个相对“可控”的方案:“可以。但需对领养机构进行‘生物安全环境评估’。”
周末,两人出现在一家看起来干净温馨的宠物救助站。
然而,在吴德眼中,这里处处是“隐患”:
他拿出激光测距仪(为什么会有这个?!)估算空间体积,然后拿出风速计(?!)检测通风口流速:“室内通风系数严重不足,空气流通性差,存在‘呼吸道病原体(如猫杯状病毒、疱疹病毒)气溶胶传播’的极高风险。”
他看着多个猫笼混放,眉头紧锁:“多动物混养模式,交叉感染风险等级:高。无法实现有效的‘接触隔离’。”
他观察志愿者清理猫砂盆后,只是简单洗手,摇头:“消毒操作不规范。未使用有效消毒剂(如稀释的含氯消毒液),洗手时间不足,未达到‘接触后手卫生’标准。”
他甚至拿出手机记录:“环境表面消毒频率疑似不足。猫抓板、玩具等公共物品存在成为‘污染物载体’(Foite)的风险。”
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看着这个对着空气比划、拿着奇怪仪器测量、还不停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的男人,表情从欢迎逐渐变成了警惕和…困惑。
回家的路上,林薇薇还抱着一丝希望:“那只布偶猫看起来很干净啊…疫苗本也很全…”
吴德直接掏出了平板电脑,调出一个刚刚完成的ppt:《家庭引入新宠物(猫)的生物安全防护预案(草案)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