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以舞成名 > 第125章 龙国传统乐器传承的困境〈二〉

第125章 龙国传统乐器传承的困境〈二〉(1 / 2)

昆仑饭店宽敞华丽的包间内,十一桌宴席原本觥筹交错,气氛热烈。

然而,当李国华团长沉声说出那几位民乐老前辈正面临的传承困境时,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寒流掠过,让主桌周围的空气都凝滞了几分。

齐磊听闻此言,眉头当场就紧紧皱了起来,手中的酒杯也缓缓放回了桌上。

他的思绪瞬间飘远,不再是这个蓝星的龙国,而是回到了那个他更为熟悉的地球故乡。

他记得,在地球上的国内,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令人痛心的时期。

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,文娱界一度被浮躁的资本疯狂侵蚀,流量为王,快餐文化大行其道。

许多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技艺、传统艺术,因为缺乏关注和商业价值,被挤到了边缘角落,传承艰难,甚至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危机。

那十几年,可以说是国内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段寒冬,甚至说是倒退期也不为过!

后来,若非新媒体的横空出世,如同在坚冰上凿开了一个窟窿,局面恐怕难以扭转。

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平台,尤其是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,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来自民间的“高手”。

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师承,或许身处乡野市井,但却怀揣着对传统技艺最质朴的热爱与坚守。

就是因为他们用镜头记录,用网络发声,也才有了后来让那些尘封已久的绝技重新走到了大众面前的机会!

而这其中,最为出彩、贡献最大的,莫过于几位被官方乃至全民“盖章认证”的顶流大网红。

他们的出现,在当时堪称是国内现象级的文化事件:

比如非遗子其:她镜头下的田园生活,将古老的农耕文明、传统美食制作、手工艺(如造纸、织布、制作文房四宝)以一种近乎唯美的方式呈现,让全球网友惊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活美学,引发了无数人对“采菊东篱下”的向往和对传统技艺的重新审视。

南翔不爱做饭:他专注于复刻各种古代美食、失传菜品,用一口锅、一把勺,将古籍中的记载变为色香味俱全的现实,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。

做变装的铁雄:他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、神话传说与现代变装艺术、特效结合,每一次亮相都如同一次国风视觉盛宴,让年轻人发现,原来“老东西”可以这么酷,这么炫!

吹唢呐的川子:一把唢呐,吹尽人生百态,从婚丧嫁娶到流行歌曲改编,证明了传统乐器强大的表现力和“接地气”的一面,打破了年轻人对民乐“土”、“过时”的刻板印象。

还有,中阮满师傅(及类似演奏者):他们抱着中阮、三弦等不那么大众的民族乐器,在直播间、在街头、在音乐节上,弹奏出或激昂或婉转的旋律,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。

正是这些人,用一个又一个饱含匠心与温度的作品,如同星星之火,在新媒体的东风下形成了燎原之势。

正是他们的出现才能让当今的年轻人看到,老祖宗的东西不是博物馆里的化石,它们可以很潮,很酷,很生活,也很能打动人。

这才有了后来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了解、学习甚至投身于传统技艺的传承,让许多濒临失传的老手艺、老艺术,终于在新生代的年轻人手中,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,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因祸得福。

……

想到这里,齐磊才从悠长而沉重的回忆中幽幽回过神来,化作一声深长的叹息。

他目光扫过在场那些面带忧色的艺术家们,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和锐利:“是呀,李团长,各位老师。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,眼下的国内娱乐圈,媒体上提得最多、炒得最热的,只有西方那些流行乐,要么就是以前模仿漂亮国、棒国整出的那一套‘奶油小生’、‘靓妹团体’组合的唱跳RAp篮球……那些东西,就其艺术内核和文化深度而言,对我们来说或许不值一提,可对于我们喜好新奇、追逐潮流的年轻一代来说,那种简单直接的感官刺激和工业化包装的人设,简直就不要太对味了!”

他顿了顿,声音提高了一些,带着一丝痛心:“反观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,在这些被外来文化影响的年轻人看来,怕是觉得‘旧了’,‘土了’,不合时宜了,就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吧!”

“但是!”齐磊话锋一转,眼神变得犀利起来,“他们有没有想过,那些背后的资本如今不遗余力、大吹特吹他们那套东西时,目的真的仅仅是单纯想把我们当韭菜,割了一茬又一茬那么简单吗?”

“不……绝不仅仅是!”他的声音斩钉截铁,“他们真正的、更深层的目的,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同化!对我们国家层面而言,这无疑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侵略!属于文化的侵略呀!”

“他们这些人是想让我们的下一代,从审美到价值观,都认同他们的标准,从而逐渐忘记我们自己根脉所在!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呀!”

齐磊这一番鞭辟入里、直指核心的话,简直是字字句句都砸在了李国华的心坎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