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继舟在检查残骸时发现,敌舰的舵机设计存在缺陷,逆风时操作力过大。
这个设计问题很致命,他指着损坏的舵机,在复杂海况下容易失灵。
进一步的检查还发现,敌舰的火炮虽然射程远,但膛压不稳定,影响精度。
这些发现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随后的一个月里,双方进行了多次交手。
望安岛舰队逐渐掌握了应对方法:利用水文气象条件限制敌舰优势。
在第三次交战时,陈启明设计了一个精妙的战术。
他故意让部分战舰示弱后撤,诱使敌舰进入逆风区。
果然,敌舰在逆风时速度大减,转向困难,陷入被动。
这次胜利大大提升了士气,也验证了新战术的有效性。
但敌人也在学习和调整,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难。
第四次交手时,敌舰改进了战术,避免在不利风向作战。
他们还学会了利用数量优势进行包抄,给望安岛舰队造成很大压力。
激烈的战斗持续到深夜,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。
关键时刻,陈启明发现敌舰的一个新弱点:夜间作战能力不足。
他们的信号系统比较简陋,协同作战效率低下。
利用这个发现,望安岛舰队采取夜袭战术,取得不错战果。
随着交战次数增加,另一个令人不安的发现浮出水面。
在俘获的敌舰上,发现了部分仿制望安岛早期的技术。
虽然只是皮毛,但说明技术已经开始外泄。
更严重的是,审讯俘虏得知,有多方势力参与了这个新海上同盟。
其中包括日本某些藩国、葡萄牙冒险家,甚至还有明朝的一些海上势力。
这个发现让局势更加复杂。
陈启明意识到,这已经不仅仅是军事对抗,更是一场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。
为应对新形势,他调整了战略:军事上保持压力,同时加强外交斡旋。
派出多路使者,分头联络各方势力,争取分化瓦解这个同盟。
这些努力逐渐见效,一些参与势力开始动摇。
与此同时,军事上的优势也在扩大。
通过对俘获敌舰的深入研究,技术人员找到了更多弱点。
并针对性地改进了己方战术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对体系。
在接下来的几次交手中,望安岛舰队越战越勇。
最终,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进行了决战。
望安岛舰队利用天气条件,完美发挥了战术优势。
敌舰在风浪中表现糟糕,多艘战舰受损严重。
此战之后,新海上同盟的攻势明显减弱。
海面上暂时恢复了平静,但每个人都清楚,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。
更大的风暴,正在远方酝酿。
而望安岛,已经为接下来的挑战做好了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