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1章 远航序曲(1 / 2)

“扫清南洋,以为内湖!”

陈启明在高层会议上的宣言,如同一道惊雷,为望安岛的未来定下了激昂的基调。

这不再是为了生存的被动防御,而是为了霸业的主动扩张。

宏伟的目标,需要坚实的步伐。

整个岛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,围绕着这个全新的战略核心,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运转。

首要任务,是打造一支能够支撑远洋征战的无敌舰队。

现有的“镇海号”及其姊妹舰,虽已堪称利器,但数量不足,且续航力与适航性仍需经受大洋的考验。

新的造舰计划被提上日程,目标直指更大吨位、更强火力、更远航程的“远洋级”战列舰。

船坞内,新的龙骨在蒸汽锤的轰鸣声中铺设,工匠们按照融合了东西方优点的最新图纸,日夜赶工。

赵士桢与顾青的合作愈发默契。

赵老的理论知识结合顾青团队的实践经验,在新型舰炮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
一种身管更长、膛压更高、使用新型栗色火药(配方经赵老改良)的线膛重炮,进入了最后的测试阶段。

其威力和射程,将远超现有装备。

雷震与阿彪则全力整编扩充海军。

新俘获和建造的船只需要配备人手,新投奔的人员需要训练磨合,新的战术需要在演练中完善。

港口外,战舰编队巡航、炮击、机动演练的场景日日可见,喊杀声与炮声响彻海天。

司徒文与齐长老则忙于构建支撑远征的后勤体系。

新的煤矿、铁矿开始开采,但运输、冶炼、加工链条需要进一步优化。

粮食、布匹、药品等物资的储备被提升到战略高度。

与周边土邦、商站的贸易网络需要扩大和巩固,以获取更多稀缺物资和情报。

“匠作堂”、“民政司”、“战备堂”这三大机构,在明确的目标驱动下,高效协同,将望安岛的战争机器打磨得越发锋利。

在这一片忙碌中,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浮现出来:情报。

南洋广袤,岛屿星罗棋布,势力错综复杂。

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主力动向如何?

西班牙人在吕宋的据点防御怎样?

那些散落各岛的土王苏丹,态度亲疏如何?

通往西洋的贸易航道详情几何?

仅靠过往商船带来的零星消息,如同管中窥豹,远不能满足大规模战略行动的需要。

望安岛需要自己的眼睛,需要一张精准的南洋海图。

这一日,陈启明召集核心层,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。

“欲控南洋,需先知南洋。闭门造车,无异于盲人摸象。”

他指着议事堂中央那幅仍显简陋的南洋海图。

“我意,组建一支精干的远航侦察舰队,不为交战,只为探查。”

“航线向西南,沿婆罗洲、苏门答腊、爪哇一线,直至满剌加(马六甲)海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