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3章 潜龙在渊(2 / 2)

陈启明心知这是考校,也是交心之谈,便谨慎答道:“不敢妄言。然观北方,天灾频仍,流民日增,辽东战事胶着,朝廷财政拮据,加征不断,恐非长久之相。东南虽富庶,然漕运、盐政积弊已深,官商勾结,隐患暗藏。”

苏慕贤静静听着,不时点头。

“至于海外,”陈启明想到燧发枪和镍矿,继续道,“西洋诸国船坚炮利,逐利四海,其势日盛。东南海疆,看似平静,实则暗流汹涌。红毛夷(荷兰人)盘踞台湾,窥伺大陆,恐为将来大患。”

苏慕贤眼中精光一闪,抚掌轻叹:“启明兄虽久居京师,却对海疆之事亦有洞见,实属难得!不错,海外之势,确为心腹之患。我辈‘逐浪人’,亦源于海上,对此体会尤深。”

他顿了顿,压低声音:“不瞒启明兄,组织与东南海上一些…势力,亦有往来。其中利弊,错综复杂。将来启明兄所需海外之物,多半需经由此途,其中关节,日后你自会知晓。”

海上势力?是指郑芝龙那样的大海商,还是其他?

陈启明心中疑惑,但见苏慕贤不愿深谈,便也不再多问。

又聊了片刻,陈启明起身告辞。

沈管家送他回小院的路上,递给他一个小巧的锦囊。

“陈先生,此乃苏公所赠。内有扬州城内‘沈氏绸缎庄’的账房身份文牒、些许银钱,以及一枚令牌。凭此令牌,可在城内几家指定的商号支取用度,亦可于危急时,向悬挂特定标记的店铺求助。”

陈启明接过锦囊,入手沉甸甸的,不仅是因为银钱,更因为其中所代表的信任与责任。

回到小院,翘儿正在院中修剪花枝,见他回来,迎了上来。

“大人…与义父谈得可还顺利?”

陈启明点点头,将大致安排告知了她。

翘儿听后,松了口气,笑道:“如此甚好!义父既已安排妥当,大人便可安心在此住下。这扬州城,繁华虽不及京师,却别有风味,日子久了,大人便会习惯。”

看着她明媚的笑容,陈启明忽然问道:“翘儿,你以后…有何打算?是留在此处,还是…?”

翘儿闻言,低下头,轻声道:“奴家…自然是跟随大人。义父已吩咐,让奴家…以后便留在大人身边,照料起居,也…也方便联络。”

陈启明微微一怔。

苏慕贤将翘儿安排在他身边,既有照顾之意,恐怕也带有监视和联络的考量。

不过,经历了生死与共,他对翘儿已有了相当的信任。

“也好。”他点点头,“以后,还要多劳烦你了。”

“大人言重了,这是奴家分内之事。”翘儿脸上泛起一丝红晕。

接下来的几日,陈启明便在这庄园中安心住下,熟悉环境,同时也通过沈管家和翘儿,了解扬州的风土人情和当前的局势。

他得知,京城关于他“潜逃”的消息已传开,但并未大规模海捕至南方,显然有人暗中压制了风波。

孙传庭依旧被关押,但暂无性命之忧。

制造局被兵部正式接管,李总旗等人被暂时看管,但未受株连。

这些消息,让他稍感安心,也更坚定了留在南方发展的决心。

七日后,沈管家来报,城东的“沈氏工坊”已修缮布置完毕。

当天下午,一辆不起眼的青篷马车,悄无声息地将陈启明和翘儿从庄园侧门接走,驶向了那座将成为他新起点的秘密工坊。

马车穿过繁华的街市,转入僻静的巷道,最终在一处白墙环绕、门户寻常的院落前停下。

门楣上,果然挂着一块崭新的匾额——“沈氏工坊”。

推开沉重的木门,映入眼帘的,是一个宽敞的院落,几排整齐的工坊,高大的水排,以及堆放的各类物料。

十余名神色精干、沉默寡言的工匠,已在院中列队等候。

为首的一位老者,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老朽赵德海,奉总舵主之命,携众工匠,听候陈先生差遣!”

陈启明看着眼前的一切,深深吸了一口气。

这里,将是他潜龙在渊,积蓄力量的新起点。

未来的路,注定充满挑战,但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