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基石初奠(1 / 2)

徐光启的到访与叮嘱,如同一颗定心丸,让陈启明更加坚定了“藏锋于拙”的策略。

表面上的“事故”频发和“焦头烂额”,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暗处的窥伺者,为他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。

然而,他内心深知,这种示弱只是暂时的保护色,绝非长久之计。

真正的安全,源于不可替代的价值和足够强大的实力。

燧发枪的量产,始终是这一切的基石。

他必须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,将这块基石打得更深、更牢。

制造局的工作重心,全面转回了燧发枪的常规生产与“简式枪机”的优化上。

没有了激进创新的压力,工匠们反而能够沉下心来,专注于打磨技艺,提升良品率。

林二狗等年轻工匠在陈启明系统性的基础教导下,进步神速。

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模仿和重复,而是开始尝试理解每个部件背后的原理,甚至能提出一些细微但有效的改进建议。

例如,林二狗发现击锤簧片的固定方式存在细微的应力集中点,长期击发可能导致疲劳断裂。

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加固结构,虽然增加了些许重量,却大大提升了簧片的寿命。

这种基于理解的改进,远比盲目尝试更有价值。

陈启明对此大加赞赏,并立刻将其纳入标准制法。

这让年轻工匠们备受鼓舞,钻研的热情更加高涨。

王铁匠的伤势在赵郎中的精心调理下,也逐渐好转。

虽然暂时无法亲自动手锻造,但他丰富的经验却成了宝贵的财富。

他每日坐在工坊一角,看着徒弟们操作,不时出声指点,将一些口耳相传的淬火诀窍、钢材辨识的秘诀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。

整个制造局的技术氛围,在沉淀中悄然提升,一种更加扎实、更具传承性的工匠文化正在形成。

陈启明看着这一切,心中欣慰。

这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。

然而,镍钢的瓶颈,依旧是悬在头顶的利剑。

没有稳定的高性能钢材,燧发枪的可靠性和寿命就无法得到质的飞跃,量产更是空中楼阁。

郑芝龙那边提供的镍矿样本和海图,如同带刺的玫瑰,诱惑巨大,风险也同样巨大。

直接与郑氏合作,无异于与虎谋皮。

但若无外部资源,仅靠目前零星的“天外陨铁”,根本是杯水车薪。

必须另寻他路。

陈启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系统。

这一次,他没有请求具体的镍钢冶炼技术,而是换了一个思路。

他沉浸意识,向系统发出了询问:“系统,基于现有资源和技术水平,推演获取稳定镍资源替代方案,或提升现有普通钢材性能至接近低镍钢水平的可行性。”

他希望能找到一条不依赖稀缺镍矿,却能提升钢材性能的路径。

系统界面微光闪烁。

【接收到宿主资源替代方案推演请求…】

【扫描宿主现有知识:‘初级冶金原理’、‘矿物辨识基础’…扫描时代背景资源条件…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