蓟州镇墩堡失守、蒙古骑兵疑似持有精良火铳的消息,如同一道晴天霹雳,震动了整个南京城,更让制造局上下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恐慌之中。
陈启明、徐光启、李总旗三人聚在静室,脸色都异常难看。
“火铳…威力远超寻常…”李总旗声音干涩,“兵部急报中虽语焉不详,但提及墩堡夯土墙有被集中轰击坍塌的迹象,绝非寻常鸟铳或三眼铳所能为!”
徐光启面色凝重地点头:“若真如此,其火器之利,恐已接近甚至…超越佛郎机人的火绳枪。此事非同小可!边军武备,关乎国本!”
陈启明沉默着,心中却已翻江倒海。刘香主情报中“非蒙非汉的器物”、硫磺出关、以及“影海众”所展现的技术能力,在此刻完美地串联起来,指向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实——“影海众”正在武装蒙古人!
他们不仅提供原料,甚至可能直接输出了武器或技术!其目的,绝非简单的边境骚扰,而是…要撕开大明的边防!
“此事必须立刻上奏!”徐光启断然道,“文远,你我所造望远镜、显微镜乃至水雷,皆已证明格物之学的实利。如今边关告急,正需新法强军!你我当联名上疏,奏请陛下,准允制造局全力研制新式火器,以御外侮!”
陈启明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。徐光启的提议正合他意,但这绝非易事。
“光启兄所言极是。然则,朝中阻力…”他看向徐光启,“太医院之事,可见一斑。火器研制,干系更重,触动利益更深,恐非一纸奏疏所能撼动。”
李总旗也忧心忡忡:“大人,近日已有风言,言道制造局所出之物,虽巧却奢,耗费钱粮,于国无益。若此时再提请研制火器,恐被攻讦为好大喜功、劳民伤财。”
三人一时沉默。现实的壁垒,冰冷而坚硬。
…
然而,事情的进展却出乎了他们的预料。
当日下午,一骑快马携带着加盖了司礼监和内阁急印的公文,直入制造局。
“陈主事、徐侍讲接旨!”宣旨的中官面色肃穆,“陛下口谕:边事紧急,着江宁制造局即刻呈报所有可用于军防之新式器械图说效用,不得有误!钦此!”
旨意简短而急切,透露出京师巨大的压力和皇帝内心的焦灼。
嘉靖皇帝,显然也被边关的异常战报惊动了,并且第一时间想到了江宁这个屡出“奇物”的地方。
陈启明与徐光启对视一眼,皆看到对方眼中的凝重与一丝机遇。
“臣等遵旨!”
没有时间犹豫了。陈启明立刻下令,将之前研发的“水底龙王炮”(水雷)的简化示意图及战果简报、望远镜的军用价值说明(已呈送过,此次补充)、甚至刚刚有点眉目的“改良型火龙出水”火箭的初步构想,整理成一份紧急奏报。
在奏报末尾,他与徐光启联名郑重提出:“…虏得利械,恐非偶然。诚宜速研克敌之火器,然新器之成,非旦夕可功。眼下之急,首在固守。臣等冒死进言,请陛下严敕边镇,加固城防,深沟高垒,暂避锋芒,以待新械而成…”
这是无奈之下最稳妥的建议:先稳住防线,争取时间。
奏报以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。
…
忐忑不安的两日等待后,皇帝的回复并未通过常规渠道下发,而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黄锦亲自秘密抵达江宁传旨!
黄锦并未大张旗鼓,而是在严密护卫下直入制造局静室,屏退左右,只面对陈启明与徐光启二人。
他展开一卷明黄绢帛,声音低沉而清晰:
“陛下谕:尔等所奏,朕已悉知。边事糜烂,朕心甚忧。水雷、远镜等物,确有实效,着即加紧制备,优先输往蓟辽、宣大诸镇应用。”
“然虏寇火器之利,不可不察,亦不可长他人志气。尔等奏请研制新火器之事…准奏!”
陈启明与徐光启心中猛地一喜!
但黄锦的话音未停,语气陡然转厉:
“然!内阁、兵部、工部争议甚大。陛下顶着莫大干系,特旨:准尔等秘密研制,一应钱粮物料,由内帑另拨,不走工部账目。研制之务,由陈启总领,徐光启协理,锦衣卫南镇抚司暗中护卫。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。 若半年之内,未见切实之功…尔等当知后果!”
“另,陛下严旨:研制之事,仅限于抵御虏寇现有之火器,不得妄求怪异,不得靡费无度!更不得…与外界勾连,泄露机宜!钦此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