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干净为本(1 / 2)

“三素套餐”的牌子挂出去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粒石子,初时只是微澜,渐渐便漾开了不小的涟漪。前来“安食铺”用餐的书生,从最初试探的一两人,逐渐增加到三五成群,甚至有些相熟的学子会相约而来,将那靠窗的几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。店里原本市井的喧闹,被一种低声交谈、碗筷轻碰的宁静氛围所取代,竟也奇异地和谐。

生意好了,沈微婉心头却并未轻松多少,反而绷起了一根更紧的弦。她深知,吸引这些书生顾客的,不仅仅是那十文钱的实惠价格和“三素”搭配的巧思,更核心的,是“干净”二字。这群年轻人,或许囊中羞涩,但骨子里对“洁净”、“雅致”的追求,却远比寻常市井百姓要强烈和敏感。他们能因书院食堂的“不敢恭维”而宁愿啃冷馒头,自然也能因她这小店一丝一毫的不洁而拂袖离去,再不光顾。

口碑的建立如同垒卵,需万分小心,而崩塌却只在一瞬。沈微婉绝不敢有丝毫怠慢。她将“干净为本”四个字,刻在了心里,也融入了“安食铺”每日运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。

首先是器皿。 以往盛粥、盛腌菜,多用宽口大碗、深口陶碟,只要不破不裂,洗净便可。如今针对书生套餐,沈微婉特意翻找出之前购置的一批较为小巧、胎质更细、形状也更规整的粗陶碗碟。这些碗碟每次使用前,不再只是简单冲洗。她要求李嫂必须用滚烫的开水反复浇烫三遍,再用干净的细布擦干,确保不留一丝水渍和油腥味。尤其是盛放素汤面的碗,必须烫得温热,这样面汤倒进去才不会很快冷掉,也显得更为用心。那盛放蒸山药红薯的带盖小钵,每次用完,连盖子的缝隙都要用竹签挑干净,确保无残留。

李嫂起初觉得麻烦,嘀咕道:“妹子,这也太费事了,开水不要柴火啊?擦那么亮做啥,反正是要吃下肚的。”

沈微婉却极认真地道:“李嫂,这些读书人的眼睛尖,心思细。咱们多用一分心,他们便能感受到十分。这开水、这柴火,费不了几个钱,但换来的信任,却是千金难买。”

她亲自示范,如何将碗碟烫得热气腾腾,如何擦拭得光可鉴人。李嫂见她如此坚持,也便不再多言,依言照做,久而久之,竟也成了习惯。

其次是食物本身。 “三素套餐”看似简单,却在“干净”上做足了文章。

那“一素”腌菜,本是招牌,如今要求更严。取菜用的竹夹,每次使用前后都必须用清水冲洗,绝不允许直接用手抓取。装腌菜的陶钵,每日打烊后必定彻底清洗,阳光下暴晒,防止滋生细菌。沈微婉甚至会在摆出前,特意将腌菜整理得更加水灵整齐,红是红,白是白,紫苏叶翠绿,看着就令人放心。

那“二素”素汤面,是干净与否的关键。熬汤的锅,与熬粥的锅严格分开,绝不混用。汤底只用最清澈的骨头高汤(虽叫素汤面,但用极少量大骨吊味,撇尽浮油,汤清见底,符合“清淡”要求)或香菇笋尖熬制的素高汤,务必做到汤色清亮,不见半点浑浊油花。煮面的水,每次都换新的,绝不反复使用。捞出的面条,在清汤里过一下,去除表面黏滑,再入碗。最后撒上的葱花,必定是当日最新鲜的,洗净后细细切碎,绝不用隔夜发黄的。那几滴香油,也用专门的小油壶,点在汤面中央,绝不淋得碗边油腻腻。

至于“三素”蒸食,更是洁净的体现。山药、红薯,必定反复刷洗掉所有泥土,去皮后还要检查有无黑斑坏点,确保品质。蒸笼每天用完都刷洗干净,晾干。蒸好的山药红薯,软糯适中,用干净的木筷夹入预热过的小钵中,盖上盖子保温,送到客人面前时,依旧热气腾腾,散发着食材本真的甘甜香气。

最后是环境。 沈微婉将“眼之所及,必是洁净”作为准则。操作台面,以往可能忙起来会有些水渍、面粉,如今只要稍有闲暇,她便和李嫂立刻擦拭,务必保持干爽整洁。地面更是随时清扫,不容半点垃圾残留。连门口那块写着套餐的木牌,她也每日擦拭,不让灰尘蒙蔽。

她还做了一个细微的改动。以往客人吃完,碗碟收下来,往往是堆在一起,等有空再洗。现在,但凡有书生用餐完毕,她或李嫂会立刻上前,将碗碟收走,绝不让脏碗碟在客人视线内停留过久。收下去的碗碟,也立刻清洗烫刷,绝不堆积。

这些举措,琐碎,耗时,有些甚至在外人看来有些“过分讲究”。但沈微婉坚持如此。她相信,细节处见真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