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很多人问过我,我的艺术是什么?是绘画?是数据?是科技?还是某种无法归类的杂交体?”她微微停顿,让问题在空气中沉淀,“我想,它或许什么都是,也什么都不是。它只是我探索世界、理解自身、并试图与之对话的……一系列坐标。”
她开始沿着江辰勾勒的“引力源”脉络,讲述她的艺术宇宙。她没有赘述技巧,没有渲染苦难,只是平静地陈述着每个阶段核心的追问:《待放之星》是对生命在压力下形态的观察;《余烬编码》是试图将无法言说的创伤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语言;而与江辰的相遇,与科技的碰撞,则是开启了一场关于理性与感性能否共振、数据能否承载灵魂的漫长实验。
当她提到《共振域》和《地心共鸣场》时,她身后巨大的环形幕布上,适时地开始流淌相应的动态影像和实时数据流,仿佛为她的语言做着最直观的注脚。
“有人曾说,技术会扼杀艺术的灵光。”她的声音依旧平稳,却带上了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,“但我认为,真正的灵光,不在于使用何种工具,而在于使用工具的那颗心,是否仍在真诚地发问,是否仍在勇敢地探索未知。技术,可以是我手中的炭笔,也可以是照亮未知星域的灯塔。关键在于,我们是否敢于拿起它,指向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星空。”
她的演讲没有煽情,没有口号,只有清晰的逻辑、真诚的分享,以及蕴含在平静语调下的、强大的自信。台下鸦雀无声,无论是持何种立场的人,都被这种超越了争论层面的、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所吸引。
“……今晚,这里陈列的,并非答案。”林晚星最后说道,目光再次扫过全场,最终若有似无地掠过台下那道沉静的身影,“它们只是一些路标,记录了我迄今为止在浩瀚艺术宇宙中航行时,确认下的一个个坐标。而前路,星辰大海,探索永无止境。”
话音落下的瞬间,短暂的寂静之后,雷鸣般的掌声骤然爆发,如同海啸般席卷了整个展厅!这掌声不仅仅是为了她的成就,更是为了她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立、强大且充满未来性的艺术姿态。
也就在掌声响起的同一刻,展厅的灯光系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所有投射在作品上的光线仿佛拥有了生命,开始跟随着掌声的节奏明灭、流动,尤其是《未尽的拥抱》那片核心星云,光流的旋转速度明显加快,仿佛也被这巨大的认同与热情所感染,舒展着无形的翅膀。
没有人注意到,台下阴影中,江辰的指尖在个人终端上完成了一个极其轻微的操作。更没有人知道,就在林晚星演讲结束的瞬间,一个经过多重加密的、容量巨大的数据包,已通过预设的卫星信道,发送到了冰原上那个孤独运行的信标。数据包里,是今晚开幕式全部的影像记录、环境数据、以及……林晚星演讲时,江辰同步记录下的、她所有的生理指标与情感波动图谱。
这是他独有的、为她的辉煌时刻进行存档与致敬的方式。
掌声渐息,人群开始流动,纷纷涌向各个展区,迫不及待地想要更近距离地感受这些作品的魅力。媒体记者们试图围拢过来采访林晚星,却被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巧妙地引导、分流。
江辰穿过熙攘的人群,无声地走到刚刚走下演讲台的林晚星身边,递给她一杯温度适中的清水。
“演讲逻辑自洽,情感传递效率,超预期。”他给出了他的最高评价,语气依旧平稳,但那双望向她的眼眸深处,仿佛倒映着整个展厅的璀璨星穹。
林晚星接过水杯,喝了一口,清润的感觉缓解了演讲带来的干渴。她看着他,眼中带着演讲成功的喜悦,更带着对他无声支持的感激。
“因为坐标足够清晰。”她微笑着,将手再次放入他的掌心。
星穹已然绽放,光芒穿透了所有质疑的阴霾。
而他们的航程,在这片由无数目光与赞叹构筑的星海之中,开启了下一段更为壮丽的篇章。道路在脚下延伸,直至视野尽头,与真正的星空相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