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晚星也学会了用他能够“解析”的方式与他互动。她不再直接问“你感觉怎么样”,而是会指着星空幕布上某一处新出现的、特别明亮的星团问:“这里的能量波动模式,对应的是你处理完星宸科技季度报表后的状态吗?”
江辰会认真地观察那片星团,分析数据,然后给出回答:“准确率百分之八十七点四。该模式与‘目标达成’及‘系统负载释放’的复合状态相关性最高。”
通过这片共享的、由数据构成的星空,他们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、外人无法破译的私密语言。
然而,林晚星敏锐地察觉到,江辰内部那种“不协调”的瞬间,并未完全消失。有时,在看到某些与过去创伤记忆相关联的意象时(比如突然的黑暗,或者某种特定频率的噪音),他依旧会出现极其短暂的凝滞,眼神深处会掠过一丝无法被数据定义的阴影。只是他如今能更快地压制和调整过来。
他像一个刚刚学会驾驭一艘全新、强大但内部结构极其复杂飞船的船长,还在熟悉每一个按钮和仪表盘的含义,小心翼翼地避免触碰到那些可能导致失控的隐藏开关。
一天傍晚,林晚星收到一个从国内寄来的、没有发件人信息的厚重包裹。打开一看,里面是厚厚一叠装帧精美的画册和手稿复印件,还有一些零散的、似乎是日记页的泛黄纸张。
她翻阅着,心脏渐渐被一种酸涩而温暖的情绪填满。这是她父亲年轻时游历欧洲的写生集和一些随笔。画作风格青涩却充满激情,文字里记录着一个年轻艺术家对世界的憧憬、迷惘与热爱。她从未见过父亲的这一面,在她印象中,父亲总是那个温和、务实、偶尔会为她“不切实际”的艺术梦想而担忧的普通人。
包裹里还有一封简短的信,笔迹是母亲的:
“晚星,整理旧物时发现了这些。你爸爸说,或许现在的你能看懂。我们都看了你的直播,很好。注意身体,家里一切都好。”
没有过多的话语,却让林晚星瞬间湿了眼眶。这份来自遥远家乡的、沉默的理解与支持,比她获得任何国际奖项都更让她感到踏实和力量。
她抱着那叠画册和手稿,在窗边坐了许久,直到夜色降临。
江辰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,安静地坐下,没有打扰她。他的目光落在那些泛黄的画稿上,似乎在扫描、分析着那些不属于数字世界的、充满时间痕迹的笔触。
过了很久,林晚星才轻声开口,像是在对江辰说,又像是在自言自语:“我以前总觉得,他不懂我。现在才发现,他只是用他的方式,走过了他的路,然后希望我能走得更稳一些。”
江辰沉默着,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出基于数据的分析。他只是伸出手,不是去握她的手,而是轻轻地、极其小心地,拂过画册上一处因为年代久远而微微翘起的纸边。动作带着一种近乎研究的谨慎,却又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……温柔。
然后,他抬起头,看向书房那片他自己创造的星空。星图悄然变化,一些原本散乱的光点开始汇聚,缓慢地勾勒出一幅模糊的、类似于旅人背着画架行走在山路上的轮廓。
他没有说话。
但林晚星看懂了。
在这片由理性代码生成的星辉之下,在跨越了创伤、危机与重构的漫漫长路之后,他们各自背负着来自过去与未来的重量,以两种截然不同的“语言”,悄然读懂了彼此灵魂深处,那首未曾署名,却始终在低吟的诗。
星轨交织,沉默如谜。
而答案,已在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