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没有再说更多关于技术或策略的话,只是牵着她的手,将她带离画架,走到客厅的落地窗前。窗外,巴黎的夜空云层厚重,看不到星光,只有城市的人造光晕染着低垂的夜幕。
“数据分析显示,93.7%的创造性突破发生在思维放松或注意力转移之后。”他望着窗外,平静地说,“持续聚焦于问题本身,有时会强化思维定势。”
林晚星顺着他的目光望去,看着楼下街道上如织的车流和行人。那些遥远的、模糊的生命活动,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,与她此刻面临的微小困境形成奇异的对照。她忽然意识到,自己和江辰,也不过是这个巨大系统中的一个节点,会面临干扰,会产生噪音,但重要的是如何维持自身的稳定,并找到与系统其他部分和谐共振的方式。
“那份匿名信……”她轻声开口。
“我会处理。”江辰打断她,语气不容置疑,“你的核心任务是完成《共鸣》。”
“可是……”
“没有可是。”他转过头,目光沉静如水,“攻击者的目的就是让你停滞。顺从他们的意图,是最低效的应对方案。”
他的逻辑无懈可击。林晚星深吸一口气,感觉胸口的憋闷感消散了不少。是啊,她不能因为躲在暗处的冷箭,就放弃自己前进的道路。
“那索科洛夫的邀请呢?”
“按照原定计划。进行小型先导实验。用作品和事实回应一切质疑。”江辰的回答简洁有力。
接下来的几天,林晚星努力将匿名信带来的纷扰压下,重新投入创作。她不再执着于去“解释”共鸣,而是尝试去“体验”和“记录”它。
她重新开始。不再预设构图和色彩方案。她只是让江辰的算法后台持续运行,实时捕捉她在创作过程中,因情绪起伏、思路转换而产生的细微生理数据变化(经她同意且脱敏处理),并将这些数据流实时转化为极其抽象、不断变化的背景视觉粒子。
然后,她闭上眼睛,调整呼吸,努力回忆并沉浸在与江辰合作中那些真正达到“共鸣”时刻的感觉——当他的一个技术方案完美实现她模糊的构想时,当他们的争论最终找到交汇点时,甚至当他在深夜默默为她披上毯子时……那些瞬间的豁然、默契与暖意。
她放任自己的手随着这些感觉在画布上移动。笔触不再刻意,时而急促,时而舒缓;色彩不再拘泥于理论,而是跟随内心的温度与亮度选择。她不再去看旁边屏幕上算法生成的粒子如何变化,只是专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“频率”。
奇怪的是,当她不再试图去“控制”算法,算法生成的视觉粒子流,反而开始与她手绘的笔触和色彩产生一种奇妙的呼应。有时粒子会聚集在她笔触强烈的区域,有时又会在她留白处形成微妙的光晕。仿佛算法也在“学习”和“回应”她此刻的状态。
江辰大部分时间沉默地待在画室一角,处理着他的工作,但林晚星能感觉到他偶尔投来的、关注的目光。他没有再给出任何技术指令或艺术批评,只是确保整个系统稳定运行,像一个无声的守护者,为她构筑了一个可以安心探索的壁垒。
几天后,当林晚星终于放下画笔,再次审视这幅新的《共鸣》时,她愣住了。
画布上,不再是生硬的碰撞和刻板的融合,而是充满了动态的、相互渗透的能量流。手绘的部分与算法生成的部分不再是割裂的两层,而是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浑然的、充满内在张力的整体。它不“漂亮”,甚至有些混沌,但却充满了生命感,仿佛能听到两种不同频率的声音,从最初的嘈杂,逐渐找到节拍,最终奏响了一曲沉默而澎湃的交响。
她成功了。不是在逃避风暴,而是在风暴将至的压抑中,找到并表达出了那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——“共鸣”。
她转过头,看向江辰。他不知何时已走到她身边,正静静地看着画作。
良久,他才低声说,语气里似乎带着一丝算法无法模拟的、极轻微的震动:
“这就是……灵魂的模样。”
窗外,乌云依旧低垂,风暴仍在酝酿。但画室之内,一种无声的、坚实的壁垒已然筑成。它由信任、理解和共同创造的力量浇筑,足以抵御任何来自外部的风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