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”江辰的语调没有任何变化,但林晚星能感觉到他接下来的话分量很重,“这将使你,以及我们正在研发的核心技术,长时间暴露在极度聚焦的公众视野和业界审视之下。在‘星火之窗’尚未完全摆脱此前风波影响,并且我们自身技术仍在迭代优化的阶段,这种暴露可能引来不必要的关注,甚至是……恶意解读和攻击。”
他像一台精密的仪器,条分缕析地罗列着利弊。他没有直接说“不”,但他陈述的风险,尤其是最后一点,像一盆冷水,让林晚星从最初的兴奋中逐渐冷静下来。
她明白江辰的顾虑。艺术界的聚光灯既能带来荣耀,也能放大瑕疵,甚至点燃战火。她和江辰共同探索的这条路本就充满争议,如果在一个如此高调、且强调不可控性的项目中出现任何纰漏,后果不堪设想。
“所以……你的建议是拒绝?”她轻声问,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。
江辰沉默了片刻,似乎在重新计算各种参数。
“我的建议是,暂缓决定。”他修正道,“我们可以将索科洛夫构想中的核心要素,拆解为几个小型的、可控的实验性项目,在我们自己的安全环境(包括‘熔炉’子版块)中进行先导测试。根据测试结果和外部环境变化,再评估是否参与,以及以何种方式参与。”
这是他典型的思维方式:降低风险,分步验证,保留选项。
理性上,林晚星完全认同江辰的分析和策略。这无疑是最稳妥、最负责任的选择。但感性上,那个充满诱惑力的、关于“宣言”的舞台,依然在她心中闪烁着难以忽视的光芒。
这种内心的拉扯,在她接下来的创作中隐隐体现出来。她尝试进行的新一幅作品,主题定为“共鸣”。她希望表现两种不同频率的能量场,从最初的相互干扰、碰撞,到逐渐找到和谐的共振点,最终交织成一种更宏大、更稳定的新秩序。这既是她与江辰关系的隐喻,也暗含了她对是否参与索科洛夫项目的思考。
然而,创作过程并不顺利。她在传统绘画部分过于刻意,试图用色彩和笔触去“解释”共振的概念,结果显得生硬。在算法生成部分,她又因为顾虑太多,设置的参数过于保守,导致生成的动态视觉效果缺乏冲击力。
她坐在画架前,看着屏幕上平淡无奇的图像和旁边纸上僵硬的色块,感到一阵熟悉的烦躁和无力感。她知道问题出在哪里——她的心不静。索科洛夫的邀请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子,激起的涟漪干扰了她内心的澄澈。
就在这时,她的私人邮箱收到了一封新邮件。发件人是一个陌生的地址,但邮件标题却让她的心跳漏了一拍——
【关于“星火之窗”与科技寡头合作的潜在伦理风险及数据安全问题——一位担忧的同行】
邮件正文没有过多寒暄,直接附上了一份看似专业的分析报告链接,以及几张经过模糊处理、但依稀能辨认出是星宸科技Logo与“星火之窗”界面并列出现的ppt截图。报告中的用词充满了暗示性,质疑“星火之窗”在星宸科技深度介入下,是否还能保持其立身之本的“独立性”和“去中心化”理想,甚至隐晦地提到了用户数据可能被用于商业目的或更广泛的“行为影响”研究。
林晚星的血液仿佛瞬间冷却。江辰最担心的事情,似乎已经以这种匿名的方式,悄然露出了獠牙。
她深吸一口气,没有立刻点开那个链接,也没有慌张。她只是将邮件转发给了江辰,附上了一句话:
【看来,有人不希望我们安静地探索。】
暗涌,已经变成了可见的浪花,拍打到了她的脚下。而她和江辰共同建造的这艘船,即将迎来第一次真正的、来自外部的风浪考验。她意识到,关于索科洛夫邀请的决策,不再仅仅关乎艺术理想,更是一场关乎生存与话语权的战略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