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将这一系列在寂静与危机感交织中诞生的作品,命名为 **《冰封的火焰》** 。这既是阿尔卑斯山的真实写照,也是她内心状态的隐喻——外部环境严酷如冰,但内心创作的火焰和对光明的信念,从未熄灭,反而在压力的淬炼下,燃烧得更加纯粹和炽热。
创作成了她在“庇护所”最大的慰藉和精神支柱。当她专注于颜料与画板的对话时,外界的纷扰、潜在的威胁,似乎都暂时被隔绝在外。画室里弥漫着松节油和矿物粉尘的气息,窗外是永恒的雪山,这种极致的静谧与专注,让她找到了一种奇异的平静。
平静在半个月后的一个深夜被打破。
基地的防空警报发出了短暂而尖锐的一声鸣响,随即被更隐蔽的脉冲干扰系统取代,以免打草惊蛇。指挥中心的主屏幕上,代表基地外围被动感应网格的区域,亮起了一个微弱的、持续移动的红点。
“小型、低空、低速飞行器,疑似经过伪装的无人机。信号特征与已知的商用或民用型号不符。”监控员迅速报告,“正在试图穿越第三区感应屏障。”
“启动‘冰霜’协议。”江辰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。
“冰霜”协议是针对空中渗透的防御措施。瞬间,基地外围几个不起眼的伪装盖板滑开,升起了数台造型奇特的装置。它们没有发射导弹或激光,而是向目标区域喷射出一种近乎透明的、由特殊化学物质构成的凝胶状雾气。这种雾气能迅速附着在飞行器表面,干扰其光学和红外传感器,并大幅增加其重量和空气阻力,导致其失控坠毁。
屏幕上,那个红点开始不规则地晃动,高度急剧下降,几秒钟后,信号消失在一片预设的、布满传感器的隔离雪原中。
陆衍带领的快速反应小组立刻出动。几分钟后,通讯频道传来他的声音:“目标已回收。确认为一架经过改装、具备高精度摄像和信号中继功能的工业无人机。其搭载的模块……含有少量c4塑胶炸药和撞击引信。”
尽管剂量不大,不足以对基地主体结构造成严重破坏,但其意图显而易见——这是一次试探,也是一次警告,更可能是一次为后续行动进行的侦察和定位。
“他找到我们了。”林晚星站在江辰身边,看着屏幕上无人机残骸的特写,轻声说。她没有恐惧,只有一种“终于来了”的释然。
江辰关闭了警报界面,转向她,目光深邃:“或者,是我们让他找到了我们。”他调出了一幅新的战略地图,上面标注着几个可能的“终幕”地点,其中一个,被着重圈出,“他在逼我们移动,或者,在确认他的‘舞台’。”
“庇护所”的绝对安全,此刻反而成了一种限制。他们如同置身于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,却也像是被困在明处的靶子。而“影”如同隐藏在暴风雪中的幽灵,已经投出了第一块问路的石头。
冰封的火焰在寂静中燃烧,而环绕它的风雪,正在酝酿着最后的、也是最致命的席卷。对决的舞台,似乎正在双方的默契(或者说,是必然)中,缓缓搭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