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过多久,写字楼的白领也来了。穿高跟鞋的姑娘捧着杯奶茶,跟同伴抱怨:“再也不去了!菜是多,可那鱼香肉丝,除了醋味就是甜味,米饭还是夹生的,吃了两口就扔了。”
“还是老灶台靠谱,就是贵点,但吃得舒坦。”同伴往棚子下瞅,“可惜今天人多,得排队。”
更热闹的是网上。有个戴眼镜的记者扛着摄像机,混在自助盒饭的队伍里暗访,拍了段视频发在本地论坛上——镜头里,大师傅戴着沾油的围裙,左手颠锅右手撒料,炒完一盘茄子,锅都不擦就接着炒青菜;保温台里的丸子泛着油光,凑近了能闻见点哈喇味。标题写得扎心:《16元自助盒饭背后:20道菜的“速食密码”》。
评论区炸了锅:
“果然一分钱一分货,我就说哪有这么便宜的午餐!”
“对比之下,老灶台的慢工出细活太良心了!”
“宁可多花点钱吃口热乎干净的,也不贪这便宜!”
炎昭炎耀在后厨刷视频,看得直皱眉。“妈,要不咱也去探探虚实?”炎曜举着手机,“看看他们到底咋做菜的。”
李秀莲正往土灶里添柴,火苗“噼啪”舔着大铁锅,锅里炖着的排骨发出“咕嘟”的声响。“探啥?”她往灶膛里塞了块松木,“咱老灶台的根,在后厨那土灶上呢,不是别人学得来的。”
她指的是后厨小院里那个泥土堆的老式灶台。青灰色的泥坯被烟火熏得发黑,一口沉甸甸的大铁锅嵌在中间,旁边堆着劈好的松木和果木。王铁柱最宝贝这灶台,说这是他爹传下来的,用了三十年,炖肉比煤气灶香十倍,“柴火的劲儿,是顺着锅沿往肉里钻的,煤气哪有这本事?”
俩孩子小时候总蹲在灶前看爷爷烧火,听着木柴在灶膛里“噼啪”响,闻着锅里飘出的肉香,觉得这土灶比任何玩具都有趣。后来开了店,王铁柱非要把这老灶台搬过来,说“名字叫老灶台,没个土灶像啥样?”现在每天早上,他都要用这灶炖排骨、焖豆角,松木的清香混着肉香,飘得半条街都是。
傍晚时,对面的自助盒饭队伍明显短了。穿工装的小伙子又回到老灶台,捧着碗排骨炖豆角,吸溜着说:“还是这口舒坦!那自助吃着像喂猪,咱这才叫吃饭。”
张大爷喝着酒,瞅着对面,慢悠悠地说:“做菜跟过日子一样,图快不行,得熬,得炖,那味儿才能透到骨子里。”
王铁柱蹲在土灶前,往里面添了最后一把柴。火光映着他的脸,也映着锅里翻滚的汤汁。他对凑过来的炎昭炎耀说:“记住了,咱这店叫老灶台,不只是个名字,是这口锅,这堆柴,还有咱慢慢做菜的心思。别人比便宜,咱比味道;别人求快,咱求实在。”
炎昭看着土灶上的大铁锅,突然明白——为什么老灶台的排骨炖得香?因为木柴烧得慢,火劲儿匀,能把肉里的油和香,一点一点逼出来。就像街坊们的情分,不是一天两天攒的,是靠着一口口热菜,一顿顿陪伴,慢慢熬出来的,这才是任谁也抢不走的,老灶台的魂。
夜色里,对面的自助盒饭招牌还亮着,却没了中午的热闹。老灶台的土灶里,松木还在慢慢燃烧,锅里的余温,混着棚子下的笑声,在胡同里飘得很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