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火种不灭饭香浓(2 / 2)

她立于田垄之上,衣袂在秋风中翻飞,声音清亮地传遍四野:“他们不给我们牛?我们就让自己的牛走得更远,跑得更快!他们不给我们马?我们就把自己的路修得更宽,更平!”
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
萧副使带着一队差役再次入村,这次的由头是奉命查处“非法结社”,矛头直指市行监团。

村口的气氛瞬间凝固。

沈清禾却不迎不避,反而微笑着上前,客气地邀请萧副使一行人,不必急于问案,先随她到村里的盐池和织坊参观。

萧副使心中狐疑,但还是跟着她走了进去。

眼前的一幕让他和随行的杜师爷都愣住了。

织坊内,上百名妇女正井然有序地排队领取麻线,神情专注而安详;织机声声,却无喧哗。

另一边,一群刚放学的半大孩童,正围在一块小黑板前,自愿登记自己下午捡柴、喂鸡的工分,盘算着给家里换一小罐油盐。

夜间负责巡仓的,竟是几位在战场上伤了腿的退伍老兵,他们拄着拐杖,眼神警惕,腰板挺得笔直。

账房的墙上,赫然挂着一张大红榜,上面写着本月“诚信户”前十名,奖励是可优先兑换过冬的棉衣。

杜师爷一路默不作声,仔细观察。

他看到,就连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,都能熟练地辨认出不同面值的工分券。

他心中暗自叹息,这哪里是什么图谋不轨的乱党,这分明是一个生机勃勃、秩序井然的自治之乡。

临行前,萧副使脸色铁青,一言不发。

而那杜师爷却在无人注意时,悄然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本《虞律·赋役篇》留在了桌角,并且,他将书翻开到某一页,上面用朱笔清晰地圈出了一行字:“民有余粟而藏之于社,非罪也。”

是夜,万籁俱寂。

沈清禾独坐灯下,摊开枫林十一村的地图。

她取出那枚古朴的青铜小印,用印面依次轻轻触碰地图上每一个村落的位置。

随着她最后一个动作完成,她的识海中,一道清晰的指令悄然浮现:【启动·信力共鸣】。

刹那间,一股肉眼不可见的温润之力,以她为中心,如水波般无声地扩散开去。

这股力量,源自于数千村民心中凝聚起的信任、希望与归属感。

方圆十里之内,所有共耕的稻田齐齐发出一阵微不可查的轻颤,那些尚未抽穗的秧苗,其茎秆在无人知晓的暗夜里,悄然增粗了一线。

次日清晨,农人们惊喜地发现,自家的牲畜个个精神旺盛,食量大增,连堆在田头的粪肥,发酵的速度都比往常快了数倍。

一时间,“地气复苏,河神庇佑”的传言,在枫林渡不胫而走。

而在百里之外的府城,府尊张廷岳的案头,正放着一份来自郡守的密报,言及御史台已注意到枫林渡的异动,欲派钦差下来彻查所谓的“沈氏伪政”。

张廷岳沉默良久,最终提笔,在那份密报下写下一行批注:“观其治下,仓廪实、民心安,非乱政之兆,暂按勿动。”

窗外,秋风卷起最后一片枯叶。

案头那份本该立即封匣上报的弹劾奏章,终究没能送出去。

枫林渡似乎终于迎来了一个安稳发展的喘息之机。

沈清禾站在窗前,看着天边最后一道晚霞被夜色吞没。

然而,她心中却无半点松懈。

不知为何,今夜的风似乎格外潮湿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沉闷的、带着泥土腥气的水汽,吹在脸上,黏腻得让人心神不宁。

远处的蛙鸣,也比往日里急促了许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