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 一粒盐,撬动一座城(2 / 2)

有人好奇地问她:“沈庄主,你家这盐为何不苦不涩,比官盐还好?”

沈清禾站在田埂上,阳光洒在她身上,让她整个人都仿佛在发光。

她只是微笑着,指了指自己的心口,又指了指天:“因为我的心,比他们的干净。”

这句话如插上了翅膀,迅速传遍了枫林渡周边的村庄,为她赢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声望。

与此同时,府城的局势急转直下。

张廷岳虽已下狱,但白狼盐帮的覆灭也导致了私盐链条的彻底断裂。

新任知府是个怯懦无能之辈,面对盐价飞涨、民怨沸腾的局面束手无策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盐荒愈演愈烈。

城中商贾们嗅到了机会,联合起来向官府请愿,要求开放民间采盐许可,以解燃眉之急。

巡按使对此犹豫不决,开放盐禁是动摇国本的大事,他担不起这个责任。

就在这关键时刻,远在京城的陆时砚动了。

他通过一位在省司任职的旧友,将那本《私盐链录》与缴获的“白狼军资往来账”一并呈递到巡按使的案头。

卷宗里还附了一张字条,上面只有一句话:“民自有活路,唯缺一道公文。”

账目和盐录铁证如山,清晰地揭示了地方官吏与盐枭勾结的腐败网络有多么深入。

巡按使看后冷汗直流,他明白,堵不如疏。

与其让这股力量在地下野蛮生长,不如将其引到明面上来,加以控制和利用。

三日后,一份盖着省司大印的批文火速下达到枫林渡:“准枫林义社试办官许盐业,限年产三千石,余归民需。”

这道公文无异于一道惊雷,炸响在整个沿海地区。

无数人以为沈清禾会就此独占这天大的好处,成为新的“盐王”。

然而,她的做法再次出人意料。

她手持官文,召集了周边五个村庄的代表,提出了一个“五村联灶”计划。

凡是愿意共建盐田的村庄,共耕庄将无偿提供活泉灶的晒盐技术指导,并帮助他们挖掘新的卤井。

产出的盐,三成上交义社作为战略储备和公用开支,剩下的七成,由各村自行分配销售。

签约仪式上,沈清禾亲手将第一份合同递到了海姑面前。

老人看着那份写着“活泉灶·海家分灶”的契约,布满老茧的双手颤抖得不成样子。

当她用沾满红泥的拇指重重按下指印时,浑浊的老泪终于夺眶而出。

她哽咽着说:“我爹,我爷爷,熬了一辈子,都没能拿到一张官府的印票。今天,让我给攥在手里了……”

当晚,枫林渡沿岸的五个村庄灯火通明,家家户户都在修整荒废已久的盐灶,沉寂了多年的海滩,重新焕发了生机。

月末审计日,共耕庄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。

沈清禾当着所有人的面,将这个月发放盐引后留下的存根,付之一炬。

熊熊火焰升腾而起,映着她清亮而坚定的脸庞。

这烧掉的不仅是纸张,更是数百年来压在盐民头上的无形枷锁。

就在火焰达到最盛的那一刻,她识海中的那枚古朴铜印轰然震动,第三道模糊的铭文在火光的映照下,彻底凝实——“均输之道,在乎权衡。”

紧接着,一行新的提示文字在她脑海中浮现:【地产联动·共鸣】——当绑定土地累计达百亩,且三项基础物资(粮、盐、布)自给率超六成时,可触发“区域生态共振”,自动优化区域内资源流转效率,提升所有产出。

沈清禾的呼吸微微一滞。

她抬起头,望向远处。

星罗棋布的盐池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,与更远处连绵的田庄灯火交相辉映。

她轻声自语,声音轻得仿佛随时会散在风里,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:“以前他们说,我一个女人管不了大事。可现在,我不仅要管饭,还要管盐、管衣、管这天下寒暑。”

远处的海浪拍打着礁石,仿佛在回应她的誓言,一波接着一波,永不停歇。

火光散尽,夜风渐起,带着海水的咸腥与一丝不同寻常的寒意。

沈清禾站在那片尚有余温的灰烬前,久久未动,深邃的眼眸里,映着的不是渐渐散去的人群,而是那堆在风中微微飘散的、死寂的灰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