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被休后,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 > 第39章 第一块砖还没砌,她先定了规

第39章 第一块砖还没砌,她先定了规(1 / 2)

晨光未破,山雾如纱。

共耕庄的奠基广场上已站满了人。

泥地上踩出层层叠叠的脚印,有赤足的、草鞋的、布靴的,从四面山坡汇聚而来。

他们不为施舍,不为听命,只为亲眼看着那句“只要出力,就有家”能否真的落地生根。

沈清禾立于三座尚未垒墙的地基前——仓储区居中,医舍在左,学堂在右。

三块青石板平铺于土台之上,缝隙深如刀痕,仿佛大地张开的唇,等待被填入某种誓言。

她没拿瓦刀,也没递灰桶,而是从袖中取出三枚铁钉。

铁钉不过寸长,通体乌黑,却泛着冷硬的光。

人群屏息,连柳芽儿都攥紧了王篾匠的衣角,仰头望着那个总在夜里翻地、白日算账的女人。

“这三颗钉,不是我定的。”沈清禾声音不高,却穿透薄雾,“是昨夜我翻遍工册时,一户一户数出来的。”

她顿了顿,指尖抚过第一枚钉上的刻痕。

“‘信’。”她将钉嵌入仓储区地基的石缝,锤落无声,却似惊雷入土,“粮不私藏,账目公开,进出皆记工分,三日一公示。谁敢虚报损耗、克扣口粮,拔他一根骨头抵钉!”

人群微颤。这不是吓唬,是血誓。

第二枚钉,她走向医舍。

“‘义’。”钉入石缝,力道更重,“药由共耕庄统购,诊费全免。伤者优先救治,病者记半工。若有医者拒诊、贩药牟利,拔他一根指骨抵钉!”

李猎户猛地低头,眼眶发红。

他婆娘去年高烧不退,求医十户九拒,最后靠一碗姜汤熬过来。

如今,竟有人为他们把“活命”二字刻进石头里。

第三枚钉最沉。

沈清禾举钉于学堂地基之上,目光扫过全场,落在那些躲在大人身后、眼神怯怯的孩子们脸上。

“‘共’。”她缓缓将钉压下,“识字不分男女,读书不论贫富。十岁以下皆可入学,教材由庄内盈余购置。若有人阻童求学、贱卖书纸,拔他一根脊骨抵钉!”

话音落,锤声止。

风穿林而过,铁铃轻响。

百余人跪地,不是叩首,而是以手捶胸,如擂战鼓。

“共耕为民!”

“信义必守!”

“死不背约!”

王篾匠跪在最前,额头抵着地面,老泪纵横。

他曾给地主修了一辈子房,从未在地基里见过一颗属于自己的钉子。

今日,他用竹篾编筐的手,亲手夯下了这三枚铁。

人群之外,朱小乙站在边缘,笔悬在册页上,久久未落。

他是市曹书办,奉命来记录这场“民间集会”,以防聚众谋逆。

可眼前所见,无刀无旗,只有三枚铁钉和一声声以骨为誓的呐喊。

他忽然觉得,自己手中这支笔,重得几乎握不住。

散会后,他追上沈清禾,声音低哑:“你说……真能让每个人都有房住?”

沈清禾没答,只请他随行至仓储区侧屋。

推门入内,烛火摇曳,墙上竟投出一幅光影图卷——山形地貌清晰,百十个名字按序排列,工分数值实时跳动。

“宅基轮候图。”她指着榜首几个名字,“工分满三百,可申建屋资格;满五百,自选地基位置。每月初一公示,无人能改。”

朱小乙瞳孔微缩。这不是施恩,是规则。不是赏赐,是制度。

“不是我给。”沈清禾转身看他,目光澄澈如泉,“是他们自己挣的。我只是不让中间人再割一刀。”

朱小乙默然良久,终是一言未发,转身离去。

当夜,他在衙署灯下,将《共耕约》全文誊抄七份,字字端楷,墨迹沉重。

最后一份,他多写一行批注:

“此非叛逆,乃治世之种。”

而在村东茅屋,陆时砚正伏案疾书。

烛火映着他清瘦轮廓,眉间凝着冷意。

他手中是一幅绢帛长卷——《共耕庄经济流转图》,详列物资来源、工分兑换比例、粮食分配路径、盈利去向。

每一笔皆有据可查,每一条线皆指向“零抽成、非营利、盈余统销”的铁律。

但他也清楚,真正可怕的不是诬告,而是误解。

于是,他托匿名信使,将图卷直送巡按使案头。附言仅一句:

“若此为祸,天下皆应饥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