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章 炭没烧红,心先热了(2 / 2)

沈清禾披衣而出,站到他身旁。

“你觉得我做得对吗?”她问。

“你做的,从来不只是对错。”他侧头看她,眼中映着星光与灯火,“你在重新定义‘活着’的意义——不是苟延残喘,而是有尊严地站立。”

她笑了笑,望向远方北岭的方向。

那里,灯火星星点点,不再是绝望的黑暗。

而在她看不见的地方,更多的眼睛正盯上这片悄然崛起的热土。

有人忌惮,有人觊觎,也有人默默记下了那个写在青石碑上的名字。

风已起于青萍之末。

而黎明前最深的夜里,沈清禾提笔写下新的账目条陈,最后一行格外清晰:

【冬市调度总录·第十三卷】

“共耕会”筹建进度:三成。

目标:让每一寸冻土,都能长出希望。腊月初八,晨光未破。

天边一抹青灰压着远山,寒气如针,刺得人脸颊生疼。

村东废弃的窑场却早已人声鼎沸,火把连成一条蜿蜒的龙,在冻土上跳动不息。

百姓们裹着粗布厚袄,从四面八方赶来,脚步踏碎薄霜,目光灼灼地盯着那片荒芜多年的焦黑土地——曾几何时,这里只埋着残砖断瓦和野狗刨出的坑洞;而今日,它即将成为整个北岭三村命运转折的起点。

沈清禾立于高台之上,一身素色棉袍,外披深褐斗篷,发髻用一根竹簪固定,干净利落。

她手中握着一卷泛黄的地契,边缘已被摩挲得起了毛边。

那是她三年来一坛坛酒、一担担粮、一笔笔账攒出来的赎金换回的田产——原夫家祖田。

风卷起她的衣角,她缓缓展开地契,声音不高,却穿透了凛冽的晨风:“这地,三年前把我扫地出门,说我‘无用累赘’。”她顿了顿,眸光扫过台下一张张冻得通红却写满期待的脸,“可今天我要告诉他们,也告诉你们——这块地,将来要养活三百户人家。”

人群静了一瞬,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。

有人拍手跺脚,有老人跪地叩头,孩童在人群中穿梭尖叫。

阿蛮站在外围,抱臂而笑,眼角微湿;王篾匠拄着拐杖,仰头望着那面刚竖起的木牌,嘴唇颤动,喃喃道:“共耕……真能行啊。”

就在这喧腾之中,陆时砚悄然走近,将一卷图纸轻轻放入她手中。

羊皮纸上墨线清晰,布局缜密:中央是市集广场,两侧为仓储与工坊,北侧设学堂三间,南翼留医舍两楹,四周环以夯土围墙,预留水渠暗道。

每一处标注皆按她平日所言细致推演,甚至连灶台朝向都考虑周全。

“你画的?”她低声问。

“只是把你心里想的,落成了形。”他目光温和,藏不住一丝疲惫,却仍挺直脊背站在她身侧,像一座不动的山。

她看着那熟悉的字迹,忽然笑了。

不是那种应付世情的浅笑,而是真正从心底漫上来的暖意。

她举起图纸,向众人扬声道:“此地今后名为——共耕庄!”

掌声雷动,火把齐举,仿佛要把这寒冬的夜撕开一道口子,迎进春天。

夜深人静,万籁俱寂。

沈清禾独步入空间,灵泉池面波澜不惊,忽而一道铜印虚影自水中升起,古朴厚重,篆文为“仓廪”。

四周浮现出新的纹路,似田垄交错,又如星轨运转,隐隐勾连现实方位。

一行淡金色文字缓缓浮现:

【民心归附,基业初成】

解锁【初级仓储权限】:可将现实建筑与空间粮仓有限联动(限三处,需契约立桩)。

她心头一震,指尖轻触那虚影,一股温润之力顺脉而入——她竟已能感知到三处可建契约之位,其一正指向窑场中心!

走出茅屋,冷风扑面,但她心中炽热难抑。

远处窑场火光熊熊,匠人们仍在彻夜夯土,石锤砸地之声沉稳有力,如同大地的心跳。

柳芽儿揉着眼睛跑来,小手紧紧牵住她:“阿禾姐,等春天来了,我能去学堂读书吗?”

沈清禾蹲下身,将孩子拥入怀中,声音轻却坚定:“能。而且你要学写字,把咱们的故事,一笔一笔记下来。”

风中,新庄奠基的木牌在火光里摇曳,墨迹未干的四个大字灼灼生辉——

共耕为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