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账本不是纸,是命(2 / 2)

沈清禾立于碑前,声音不高,却穿透寒风:“这不是我定的,是咱们一起活出来的规矩。”

话音落下那一刻,远处山峦间,云层再度聚拢。

天边阴翳如墨,北风卷起枯叶打着旋儿掠过屋檐。

气温骤降,乌鸦惊飞,连狗都不安地呜咽起来。

小石头抱着铜锣跑来,脸上带着尚未褪去的兴奋:“阿禾姐,大家都说石碑好!以后谁也不能赖账了!”

沈清禾点头,目光却投向北方天际。那里,黑云压城,雪意汹涌。

她轻轻抚过灵泉池畔那枚“仓廪”铜印的虚影,识海深处,一道低鸣再次响起:

【初级物资调度】权限稳固,剩余预支额度:五十担耐寒蔬菜……

她闭了闭眼。

暴风雪要来了。

而这一次,不会只有粥可施。风雪再度压境,比上一回更急、更狠。

乌云如铁幕垂落,天地间一片灰白。

北岭方向的山口呼啸着穿堂风,卷起碎雪打在脸上,像刀子割肉。

县城早已乱作一团——粮铺纷纷闭门上锁,掌柜们躲进暖阁清点余粮,只待开春抬价;市曹衙门紧闭,主簿裹着狐裘缩在火盆旁,连朱小乙递上去的灾情快报都懒得拆封。

唯独冬市,灯火通明。

沈清禾立于高台之上,肩披旧斗篷,发丝被寒风吹得凌乱贴在额角。

她目光扫过账前那一排排码放整齐的白菜与豆酱坛子,声音平静却如铁钉入木:“开启应急调度,五十担预支蔬菜、三十坛豆酱,全部投放,价格不变。”

众人哗然。

王篾匠急忙上前:“阿禾姑娘,这可是咱们压箱底的存粮!若全放出去,后续断供怎么办?”

“后续?”她冷笑一声,望向北方翻涌的雪云,“等不到后续,人就冻僵了。”

她指尖轻叩铜锣,小石头立刻蹦跳而出,挥舞着火把奔向仓储棚。

片刻后,脚夫们推着板车穿过风雪而来,粗布下是沉甸甸的菜担和酱瓮。

摊位前很快排起长队,妇人抱着孩子,老人拄着拐杖,在寒夜里默默等候一碗热粥、半袋腌菜。

沈清禾亲自舀粥,手已冻得发红,却始终未停。

直到夜深,人群渐散,她才注意到角落里蜷缩着一位老妪,衣衫单薄,嘴唇青紫。

她端起一碗刚熬好的粟米粥走过去,蹲下身:“大娘,趁热喝点。”

老人颤巍巍接过,眼泪忽然滚落,砸进碗里。

“我儿子……被赵家逼债,腊八那天倒在城外沟渠里……没人收尸……”她哽咽着,声音破碎,“可你们这儿……还能让人喘口气啊……”

沈清禾没有说话,只是轻轻拍了拍她的背。

那一刻,她想起现代实验室窗外的万家灯火,想起导师说过的一句话:“农业,从来不是种地,是养人。”

黎明将至,天光仍沉。

她在灯下清点库存,笔尖划过纸页沙沙作响。

灵泉池忽而泛起涟漪,一圈圈波纹自中心扩散,那枚“仓廪”铜印的虚影竟缓缓旋转起来,投射出一幅微缩地图——山川村落清晰可辨,五村之内,粮食与燃料的分布以光点形式浮现眼前。

系统提示悄然响起:

【信义稳固,调度成型,解锁【物资图谱】:可查看方圆十里民间存粮概览(匿名聚合数据)。】

她屏住呼吸,指尖拂过图中一处异常密集的红斑——那是赵德昌家的老仓房,占地不过两亩,却聚集了近乎全镇三分之一的存粮标识。

而百里外北岭三村的方向,几乎是一片死寂的灰暗。

“原来……真正的粮仓,不在地下,而在人心。”她低声呢喃,目光却渐渐锐利如刃。

窗外,第一缕阳光终于刺破厚重云层,斜斜照在集市中央那方青石碑上。

“共耕”二字被镀上金边,熠熠生辉,仿佛某种无声的誓言,正在这片冻土之上悄然生根。

而此刻,陆时砚站在屋檐下,望着她映在窗纸上的剪影——执笔凝思,肩脊挺直如松。

他轻轻拢了拢披风,低声道:“你看到了别人看不见的东西……但也即将触动,他们不愿被触碰的利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