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2章 八百里(2 / 2)

文武百官垂首而立,或捻须沉思,或面露难色——国库的窘境他们早已知晓,可一边是西北赈灾的亏空,一边是北疆急需的粮草军械,两头都是迫在眉睫的大事,谁也想不出既能解燃眉之急、又不触动根基的法子。

地砖缝隙里的寒气仿佛漫了上来,冻得人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。

就在这时,忠勇侯忽然上前一步,躬身出列,声音打破了沉寂:“圣上,臣有一想法。此前明善县主为助灾区,曾一次捐出数千石粮食,解了地方燃眉之急。如今北疆危急,或许可……”

他话未说完,齐国公便猛地抬眼,沉声道:“忠勇侯这话不妥!你怎不说说,寒霜县主此前为免去北狄和亲,一次便捐出一百万两银子赔给青格勒?”

这一声反问掷地有声,御书房内瞬间安静得能听见烛花爆裂的声响。

百官闻声哗然,下意识地交头接耳——明善县主的数千石粮食固然可贵,可寒霜县主的一百万两银子,却是真金白银能直接换粮草、造军械的巨款,两者一对比,前者的分量顿时轻了大半。

更要紧的是,两位县主皆是主动捐输,如今若为了国库空虚便开口相求,既失了朝廷体面,也寒了忠良之心。

忠勇侯被怼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,张了张嘴想辩解,却见惠安帝抬手止住了话头。

皇帝眉头紧锁,目光落在御案上的急报上,语气沉沉:“两位县主的心意,朝廷记着。但此事绝不可行——岂能因国库空虚,便向民间义士伸手?诸位再想想,有没有别的法子。”

惠安帝的话如一块巨石投入静水,让本就凝重的氛围更添几分沉郁。

百官垂首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朝服下摆,连呼吸都带着小心翼翼——皇帝既不肯向两位县主开口,又要填补国库亏空支援北疆,这几乎是两难之局。

沉默中,童阁老忽然轻咳一声,上前半步道:“圣上,老臣倒有一拙见。如今京中皇商与世家大族坐拥厚利,往年逢国之大事,亦有捐输之举。此次北疆危急,不如由朝廷出面,晓以大义,劝其自愿捐银助饷,事后陛下可赐匾额、赏爵位,既保了他们的体面,也能解国库燃眉之急。”

这话一出,户部付尚书眼睛顿时亮了,连忙附和:“阁老所言极是!京中几家皇商,单是丝绸、盐铁生意便日进斗金,若能劝得他们各出十万、二十万两,再加上世家相助,凑齐前线所需粮草军械,并非难事!”

可话音刚落,齐国公便摇了摇头,语气带着几分顾虑:“劝捐固然可行,但若有人阳奉阴违、暗中推诿,岂不误了前线时机?怀远府迫在眉睫,多等一日,便多一分风险,此事拖延不得。”

“国公所言有理。”惠安帝缓缓开口,指尖终于停下敲击御案的动作,目光变得果决,“既如此,便分两步走。其一,命户部即刻拟文,由童阁老牵头,携付尚书前往各皇商、世家府邸劝捐,三日内必须有结果;其二,传朕旨意,将内库中闲置的珍宝、字画清点出来,交由太仆寺变卖,所得银两尽数充作军饷。”

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,声音里添了几分郑重:“朕的内库虽不充盈,但北疆安危为重,些许珍宝又算得了什么?告诉前线将士,朕与他们共渡难关,绝不叫他们饿着肚子、空着兵器打仗!”

群臣闻言,齐齐躬身行礼,声音掷地有声:“圣上圣明!臣等遵旨!”

烛火下,众人脸上的焦灼终于淡去几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