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玩转穿越之农家女 > 第66章 更漏声里的星霜

第66章 更漏声里的星霜(1 / 2)

圣旨上的朱砂印还透着墨香,半个月后启程的期限像根细针扎在众人心里。

怀清每日穿梭于布庄、药铺、铁器行之间,连睡觉时都攥着张写满“皮袄三十件”“獾油十罐”的羊皮纸。

怀清正对着堆积如山的兽皮发愁,忽闻窗外传来铃声。

她掀开竹帘望去,见齐禹站在青石板路上,怀里抱着个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物件,发梢还滴着水珠。

她才惊觉外头已下起蒙蒙细雨,忙递过帕子。“哪来的檀木盒?”

“顺路买的。”他接过帕子,却没擦脸,顺手塞进袖袋,将油纸包搁在桌上,露出里头方方正正的木箱,“北境的冬天能把铜盆冻裂,你给怀谨准备的冻疮膏,得用这种檀木盒装着才不结冰。”

远处,铜漏在墙角滴答作响!

怀清将冻疮膏翻找出来,一瓶一瓶办好再放进檀木盒,整整二十瓶刚刚好放满木盒。

“谢谢你!”怀清由衷地感谢,为了大哥,齐禹出力不少。“来来来!”

齐禹眼底泛起疑惑,随怀清步入书房。

只见她踮脚从雕花木架顶层取下一本包着蓝布的厚书,指尖拂过封皮上隐约可见的“尉缭子”三字:“送你的。”

“这是……”齐禹接过,只见是一本古籍,有些字还是残缺的。他往后翻了翻,才知,这是一本兵书。

“这是我淘的古籍,据说是战国时期的着名兵书《尉缭子》,不过真假不知。”

他接着翻开,泛黄纸页间露出斑驳字迹,有些段落的墨色已褪成浅灰,却仍能辨出“兵者,以武为植,以文为种。武为表,文为里。能审此二者,知胜败矣。文所以视利害,辨安危;武所以犯强敌,力攻守也。”的断句。

往后翻时,指尖忽然触到一处修补痕迹——有人用薄如蝉翼的桑皮纸补丁与旧痕交织,新墨勾勒出残缺简牍的纹路,倒似幅水墨小品。

“在城西旧书肆淘的。”怀清拨亮烛台上的烛花,火光照得她睫毛投下细碎阴影,“老板说是战国旧籍,我瞧着纸色顶多也就是前朝。不过里头讲的‘战争与耕织相资’的道理,倒和你说的‘屯田先固根本’不谋而合。”

后世记载《尉缭子》最早着录于《汉书·艺文志》,书中杂家类着录《尉缭》29篇,兵形势家类着录《尉缭》31篇。1972年,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《尉缭子》残简,证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,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时代。

齐禹指尖抚过“农战”二字旁的朱笔批注,忽然想起前日她在粮仓里算着“人日均需粟米八合”的模样。这丫头总说自己不懂兵事,却能从古籍里翻出与实务相应的章句,倒比那些只知读死书的酸儒通透得多。

“虽非真品,却比金子还贵重。”他将书郑重收进袖中。

恰逢怀谦掀帘进来,手里攥着卷舆图:“方才和孔老议过,大哥一行人可以通过崤函古道前往长安,再通过燕山山脉进入东北地缘,走太行道虽险但是能节省不少时间,只是……”他忽然顿住,“需得雇几个懂得山路的猎户做向导。”

怀清忙接过舆图,见太行陉那处用朱砂画了个醒目的三角,想起去年曾有商队在那处遭山匪劫掠过。

要是万老伯在就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