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大看到这一幕,危险地眯起了眼睛,瞪了怀清一眼,他知道自己的弱点被这个毫无底线的女人拿捏住了。
无奈之下,牛大暗自深吸一口气,调整好心态,认真挑选起人选。张大有张大伟几人一直跟着他练,多一个少一个倒也无所谓。最后,牛大又在庄户里挑选了十二人,加起来一共十五人,组成了一支临时防卫队。
五人一组,每天三班倒,负责在庄子里巡逻。
组建防卫队这事,怀清早就想做了,尤其是年前出了流民那档子事之后,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手。现在好了,人齐了,防卫队也就顺理成章地成立了 。
此事,怀清想起母亲曾说要给大哥他们配备书童小厮。按照母亲的安排,相关人员已被分配给大哥二哥,只是大哥他们暂时还用不上,这些人便留在庄子上,自发地进行巡逻。然而,与从军中退下来的那几人相比,他们的能力就逊色许多了。
在这些人中,谢道运最为幸运,他成为了怀诤的书童,得以跟着小弟一起上课。他家小弟交由张来财的媳妇照顾,张来财媳妇最近伙食改善,奶水充足,有时还能分一些给谢道运的弟弟。而且,谢道运家里女儿较多,也能帮忙照看孩子。能得到大儒的教导,这可是别人梦寐以求却难以实现的事情,可这两人显然还不知道他们的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卫大儒,每天跟着大儒在庄子里四处晃悠。
“姑娘,咱们是不是得先给小公子他们建个小私塾呀?”春音一脸认真地建议道,在她看来,卫大儒之所以带着小公子整天在外面玩耍,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地方上课。
“不是有书房吗?”怀清有些疑惑地反问。
春音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抬眸看了怀清一眼,轻声提醒道:“姑娘该不会忘记之前的事情了吧?”
怀清微微一怔,旋即反应过来,赶忙说道:“这样啊,庄子里房间众多,你随意找一间收拾出来,让他们先在那儿上课。等庄户的民房建好了,就先盖他们的私塾。”
春音应了一声,转身便去收拾隔壁的屋子。
当她们在这里讨论卫大儒时,知县后衙内,阮知县夫妇也正在谈论着卫大儒的事情。
三月三白云寺里发生的事儿,阮晋阳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蔡氏。
阮知县近来衙门事务繁忙,不到子时基本回不了后衙。阮晋阳等不到父亲,便先将事情告知了母亲,蔡氏等了两天,才寻到机会向阮知县提及此事。
“你说的可是真的?”阮行之满脸怀疑。
实在难以相信,那可是连皇家都敢拒绝的卫大儒啊,竟然会给一个黄口小儿当先生?
“这有什么不能信的。”蔡氏语气笃定。
“夫人这话可千万别让严珂兄听见,想当初他去白云寺请卫大儒,去了无数趟,腿都差点跑断了,也只得到卫大儒一句‘年事已高,不敢好为人师’。
这一转眼,卫大儒就给夏家小儿当起了先生,真不知道严珂兄听到后会不会气得吐血。”阮行之感慨道,话里虽只提了童侍郎的名字,但大家都清楚童侍郎是在为谁办事。
倘若上头知道了这件事,童侍郎那里不好交代不说,夏家恐怕也会大祸临头。
“你放心吧,人家卫大儒早想到了这一层,直言教导夏家小儿是为报救命之恩。”蔡氏解释道。
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,救命之恩更是无以为报。
对于读书人来说,名声至关重要,救命之恩绝不能辜负,否则日后事情一旦曝光,被冠以寡恩之名,那可是致命的,必将遭到天下读书人的唾弃,即便此人是名满天下的卫大儒。
“给人当先生偿还救命之恩,这话不管你信不信,事实就摆在眼前,而且这件事在学子之间都传遍了。某些人就算想为难夏家,也得再找个名头,还得掂量掂量夏家是不是他们想为难就能为难的?”蔡氏接着说道。
“夫人这是何意啊?”阮行之一脸疑惑。
“何意?”蔡氏瞥了阮知县一眼,见他似乎真的不明白,便缓缓说道:“你可知莲花镇金缕衣是谁的产业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