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着新总编在上面长篇大论,刘良听的心急。
好不容易等新总编讲完了,刘良立即起身开口,“白总编,事情是这样的,我昨天……”
“一个一个来嘛,刘主编,现在还没轮到你发言呢!”
新来的白总编压了压手掌,示意刘良先坐下。
而后,便是其他高层发言。
一晃眼都快到上午十点,例会快结束的时候,白总编才开口,“小刘啊,我让你接洽平川先生,接洽的怎么样了?”
“新书打算在咱们《收获》杂志上发表吗?”
终于轮到他了,刘良急忙再次起身,“白总编,事情有些麻烦,汉东省作协那边也在接洽平川,他们给出的条件太好了。”
“所以我寻思,能不能咱们《收获》杂志也提高一点条件?”
“毕竟您也知道,平川先生对于咱们杂志社太重要了!”
“我今早来的时候,还去特意问了一下,自从《明朝的那些事儿》完结之后,新的半月刊销量只有110万册了。”
“要是再这样下去,估计要不了多久,就会降到一百万册以下。”
好不容易弄成大好局面,不能就这样垮了。
“汉东省作协那边给的什么条件啊?”白总编问道。
“千字200的基础上,杂志的销量每增加5万册,涨价千字50!”刘良回答道,“我算过了,要是按照咱们半月刊150万册的销量,应该给他千字1650块。”
刘良的话音刚落下,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。
“开什么玩笑?千字1600多块,他上本小说连载了140多万字,岂不是要给他两百多万?”
“就连许多国内有名的大师在咱们杂志社发表文章,也没这么高的价格吧?”
“汉东省作协真敢开价,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,那个平川就是汉东省作协的,有没有可能是他和作协商量了一下,故意抬价!想让咱们多掏一些钱?”
“我也觉得是故意抬价,要不然怎么可能给这么高?”
“就是,给他一套房子让他住已经不错了,还让他成为咱们沪市作协的一员,这么优渥的条件,我当年进咱们省作协都没享受得到。”
“……”
一众人议论纷纷,基本上持不支持的态度。
“不是这样算的,平川先生的那本小说太热销了,给咱们杂志社带来了那么多的收入,我觉得这个价格是很正常的。”刘良说道,“且不论他的新书,光看他上本书赚的钱,我就觉得物有所值!”
刘良还想再争辩两句,岂料被白总编打断了,“这事儿不是你说值就值的,得大家一起讨论。”
这句话明显有些批评刘良的意思。
而后白总编继续说道,“国内那么多作家,我不信咱们杂志社离开了平川就不活了!”
“这样下去,到底咱们杂志社是沪市作协的?还是他平川的?”
“就这条件,没有可商量的余地!”
“他汉东省作协想要就让他们签去,说句难听话,也就咱们《收获》杂志有这么大的体量,能将他的作品运作起来。”
“汉东省作协还没这个本事!”
“我听你们说,平川就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学生,年纪轻轻不懂社会复杂。”
“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作家了,一本书一炮而红之后就开始沉寂,他还是太年轻!”
“到时候新书不温不火,汉东省作协也就不需要他了。”
“到时候还得找咱们《收获》杂志,不过那个时候就不可能给他这么好的条件了,千字150块最少要砍掉三分之二!”
白总编还不信了,一个小年轻还能反了天不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