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师生心理学江湖:对话手册 > 第176章 课《富足》课堂:解锁全人类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

第176章 课《富足》课堂:解锁全人类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(2 / 2)

“第三种力量,科技慈善家。” 教授继续说道,“和传统慈善家不同,他们不只是捐钱,更要把赚钱的方法用到慈善里。比如‘聪明人基金会’,盈利后会投资给发展中国家,生产近视眼镜、蚊帐这些急需品。洛克菲勒捐出一半财产,卡内基建了两万五千个图书馆,而现在的科技慈善家,更是用全球化的视野,兼顾盈利和公益——这就是哲学里‘利己与利他的统一’,帮助别人的同时,也能创造价值。”

秦易若有所思:“教授,这是不是和易经里的‘谦卦’有关?‘谦谦君子,卑以自牧’,真正的富足不是独善其身,而是兼济天下。科技慈善家就是用‘谦’的态度,把财富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。”

“说得太妙了!” 教授忍不住赞叹,“最后一种力量,崛起中的10亿人。这10亿人每天生活费不到两美元,过去被当成负担,但作者认为,他们是巨大的市场。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通信公司,给穷人提供手机服务,发展到3000万用户,还带动当地GDP增长——每百人增加10部手机,GDP就增长0.6个百分点。”

“联合利华在印度卖肥皂也是个好例子。” 蒋尘补充道,“他们通过促销让穷人买得起肥皂,减少了腹泻疾病,而健康的身体能让穷人多赚钱,形成良性循环。这就是把穷人当成消费者,而不是救济对象。”

“没错!” 教授说,“哲学里讲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’,这10亿人的需求,会倒逼企业创新、技术进步,形成巨大的发展动力。这四种力量——高科技、创新者、科技慈善家、崛起的10亿人,就像易经里的‘四象’,相生相克、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人类走向富足。”

许黑这次没有反驳,只是皱着眉思考:“教授,那认知偏差的问题怎么解决?很多人还是会被负面消息影响,不相信富足能实现。”

“这就需要我们用心理学的方法,打破‘证实性偏差’。” 教授回答,“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自己认同的观点,忽略相反的证据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主动关注人类进步的案例,用事实替代焦虑。就像易经‘明夷卦’所说,‘明入地中,明夷’,即使处于黑暗,也要相信光明终将到来。”

叶寒追问:“教授,实现富足的过程中,会不会有新的问题?比如技术垄断、贫富差距短期扩大?”

“肯定会有。” 教授坦诚地说,“任何进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这就是哲学里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’。但我们要看到,矛盾会推动我们不断调整。哈耶克在《自由宪章》里说,当中下阶级崛起,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就不再是迎合少数富豪,贫富差距会逐渐缩小。这就是‘物极必反’的易经智慧,任何极端的情况,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。”

周游兴奋地说:“教授,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富足能实现了!就像太空探索,以前只有国家能做,现在私人公司也能把人送上空间站。只要这四种力量持续发力,没有什么能阻挡人类进步。”

“是啊。” 教授点点头,“这本书的核心不是画一个乌托邦,而是告诉我们,富足不是偶然,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。它需要我们打破认知局限,用易经的智慧看待变化,用哲学的思维理解发展,用心理学的方法调整心态。”

教授看了看时间,说道:“最后,我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——结合今天聊的四种力量和易经‘生生不息’的思想,你认为在当下的生活中,个人能做些什么来推动‘富足’的实现?是学习前沿技术,还是培养创新思维,或是践行公益?”

“这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,” 教授笑着说,“《富足》里的智慧远不止这些,下节课我们会深入探讨技术指数级增长的底层逻辑,还有如何用富足思维规划自己的人生。觉得有收获的同学,别忘了点赞支持,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思考题答案,催更下一节课!看看谁能成为第一个解锁‘富足密码’的人。”

课堂结束的铃声响起,六位学生还在热烈讨论着。富足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,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的进程——这节课,他们不仅读懂了一本书,更读懂了人类未来的无限可能。

★ 《富足》课堂核心内容总结:

1. 核心议题:围绕《富足》展开,解答“什么是富足”“人类为何能实现富足”“实现富足的力量是什么”三大核心问题,结合心理学、易经、哲学原理拆解底层逻辑。

2. 富足的定义与金字塔模型:富足并非奢侈生活,而是人人拥有基本生活资料、无需为生计奔波,能自由追求梦想;金字塔分三层——底层(水、食物、住所)、中间层(能源、教育、通信)、顶层(健康、自由),作者预测2037年前后可实现全面富足。

3. 富足的必然性依据:人类文明呈“累积式进步”,效率、财富、人均寿命持续提升(如中国50年富裕10倍、贫困人口降幅超此前500年);需打破心理学“负面偏误”“证实性偏差”,用易经“否极泰来”“生生不息”和哲学“螺旋式上升”发展观看待进步。

4. 实现富足的四种核心力量:高科技(指数级增长,如摩尔定律、基因技术、物联网、AI)、创新者(DIY精神+社会企业家,用低成本解决大问题)、科技慈善家(以商业思维做公益,兼顾盈利与社会价值)、崛起中的10亿人(底层穷人作为消费市场,倒逼创新与经济增长)。

5. 关键思维启示:易经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“谦卦”“四象相生”,哲学“人的全面发展”“利己与利他统一”“矛盾推动发展”,心理学破除认知偏差,共同支撑富足实现的逻辑闭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