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常准确!”教授点头,“而且还要有‘动态调整’的思维。城市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,比如合肥从过去的普通省会,成长为中西部核心型城市,再到现在的新兴产业高地,定位在不断升级。这就要求我们普通人也要保持学习能力,根据城市的发展变化,及时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。哲学里说‘运动是绝对的’,个人成长也要跟上城市发展的节奏。”
“教授,我还有个疑问。”蒋尘说道,“有些城市虽然定位明确,但存在要素流动不畅、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,这会影响红利释放吗?我们该怎么应对?”
“会有影响,但这也是‘十五五’要破解的重点。”教授回应道,“规划明确要突破制约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,比如推进区域间规划统筹、利益共享。对普通人来说,不用纠结于城市的短期短板,而是要看到长期趋势。就像心理学‘延迟满足’原理,城市发展需要过程,个人成长也需要耐心。你提前布局,提升了适配的核心能力,等政策落地、短板补齐,你就是最先抓住红利的人。”
“而且,短板往往也是机遇。”教授补充道,“比如有些中西部城市的物流设施不完善,这就给物流相关产业和人才带来了机会;有些卫星城的公共服务不足,教育、医疗人才就会成为稀缺资源。《易经》‘穷则变,变则通’,城市的短板,正是个人发挥价值、实现成长的突破口。”
周游分享道:“教授,我身边有个朋友,在杭州周边的卫星城做跨境电商配套服务,因为杭州的跨境电商产业发达,他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。这是不是就是利用了都市圈的协同红利?”
“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!”教授赞许道,“他找准了卫星城的配套定位,对接了核心城市的产业需求,实现了个人与城市的共赢。这告诉我们,不管在什么定位的城市,都要学会‘借势’——借城市定位的势,借区域协同的势,借政策支持的势。哲学里说‘联系是普遍的’,个人的成功从来不是孤立的,而是与城市、区域的发展紧密相连。”
“教授,能不能给我们总结一下,不同定位城市的红利捕捉公式?”吴劫问道。
“这个提议好!”教授笑着说,“我给大家提炼三个公式:”
“东部领跑型城市:前沿赛道 + 创新能力 = 红利机遇。聚焦新质生产力赛道,提升研发、跨界创新能力,就能抓住高端产业红利。”
“中西部核心型城市:产业承接 + 特色创新 = 红利机遇。对接东部产业转移,深耕特色新兴产业,提升专业技能,就能分享产业升级红利。”
“都市圈卫星城:协同配套 + 服务能力 = 红利机遇。融入都市圈分工,聚焦配套服务领域,提升协同服务能力,就能享受协同发展红利。”
“这三个公式的核心,都是‘定位匹配+能力升级’。”教授强调,“《易经》讲‘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’。‘十五五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黄金时期,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,只要找准城市定位,匹配核心能力,就能在城市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。”
课堂接近尾声,教授看着大家若有所思的样子,总结道:“今天我们拆解了‘十五五’区域发展的核心逻辑——以功能定位为基础,以软硬联通为支撑,以以人为本为核心,形成‘东部领跑、中西部崛起、都市圈协同’的发展格局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挑战,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。”
“对我们来说,读懂城市定位,就是读懂时代趋势;提升核心能力,就是把握人生机遇。个人就像城市的细胞,细胞充满活力,城市才能蓬勃发展;城市提供平台,个人才能实现成长。这就是哲学‘整体与部分’的辩证关系——个人与城市相互依存、相互成就。”
“希望大家都能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,找准定位,补齐能力短板,在区域发展的浪潮中,实现个人与城市的共同成长。”
课后思考题
结合本节课所学,选择你当前所在或未来想定居的城市,明确其在“十五五”区域发展中的定位(东部领跑型\/中西部核心型\/都市圈卫星城),具体分析该城市将迎来的两项核心政策支持、三大重点产业机遇,以及一个主要发展瓶颈,并结合自身情况,说明你需要提升哪两项核心能力,才能精准对接城市红利,实现个人与城市的同频成长?
这堂区域红利课有没有帮你理清思路?记得点赞收藏,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城市定位和成长规划,催更下节课——我们将深度解析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三大都市圈的具体红利赛道,拆解每个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分工、产业机遇和人才需求,帮你精准踩中区域发展的风口!下节课不见不散~
★ 本节课核心总结:
1. 核心逻辑:“十五五”区域发展以“功能分工+协同互补”为核心,将城市划分为三类定位——东部领跑型(创新策源+产业引领)、中西部核心型(区域枢纽+产业承接)、都市圈卫星城(功能配套+协同联动),契合《易经》“因地制宜”与哲学“整体与部分”辩证思维。
2. 城市定位与机遇:1 东部领跑型(如深圳、上海):政策聚焦创新与开放,产业主打高精尖(AI、低空经济等),需匹配“创新能力+跨界思维”;2 中西部核心型(如合肥、成都):政策侧重软硬联通(交通枢纽、利益共享机制),产业走“承接+创新”双轮驱动,需具备“专业技能+适配能力”;3 都市圈卫星城(如昆山、廊坊):政策推进同城化配套(户籍互通、公共服务均等化),产业聚焦协同配套,需强化“协同能力+服务能力”。
3. 关键认知:1 城市发展需“内外结合”,政策外力需搭配自身比较优势内力;2 短板即机遇,要素流动不畅、设施不足等问题,恰是相关人才与产业的突破口;3 定位并非固定,需动态适配城市发展节奏,保持学习调整能力。
4. 个人成长公式:1 东部:前沿赛道+创新能力=红利;2 中西部:产业承接+特色创新=红利;3 卫星城:协同配套+服务能力=红利。核心是“能力与城市需求同频”,通过精准匹配定位、补齐核心技能,实现个人与城市相互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