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易(突然提问):教授,那杜牧对张好好有没有爱情?有说法说张好好嫁给沈述师后,给杜牧写过“从今而后谢风流”,但有人说这是伪作,您怎么看?
和蔼教授(沉吟片刻):这是个很好的问题。从历史记载来看,“从今而后谢风流”确实没有确凿证据,大概率是后人的想象。但为什么后人愿意相信这个说法?因为大家希望这段故事有一个“凄美的结尾”,希望杜牧和张好好之间有过“真正的感情”。从心理学角度讲,这是“补偿心理”——现实里的遗憾太多,人们就会在故事里寻找“圆满”。但不管有没有爱情,杜牧对张好好的“同情”是真的,他为张好好“立传”的心意是真的,这就够了。
许黑(补充道):教授,我还发现一个点——杜牧自己也是“遗憾的集合体”。他在湖州错过那个十多岁的少女,等他当上湖州刺史时,少女已经嫁人三年,生了三个孩子,他只能写下“狂风落尽深红色,绿叶成阴子满枝”。这和错过张好好是一样的,都是“想做却做不到,想要却得不到”,这种“遗憾感”贯穿了他的一生。
和蔼教授(点头):许黑观察得很细。其实“遗憾”就是人生的常态,就像哲学里说的“不完美才是真实”。杜牧的可贵之处,不是没有遗憾,而是把遗憾写进诗里,让我们看到:即使是才华横溢的诗人,即使是世家子弟,也会有无奈和痛苦。这种“真实”,比任何完美的故事都更有力量。
蒋尘(提问):教授,那我们从这个故事里能学到什么?难道只能接受“环境比个人强”吗?
和蔼教授(微笑着回答):当然不是。虽然我们不能改变环境,但我们能改变“看待环境的方式”和“应对环境的态度”。杜牧仕途不顺,但他用诗歌、书法留下了自己的痕迹;张好好被抛弃,但她没有放弃生存,选择当垆卖酒养活自己——这就是“在困境里寻找出路”。心理学里有个“成长型思维”,说的就是不被挫折打败,从经历中汲取力量。对我们来说,这段故事的意义,就是让我们明白:人生难免有失意,但重要的是,我们要像杜牧那样“记录”自己的感受,像张好好那样“坚持”自己的生存,不辜负每一段经历。
课堂尾声:思考与展望
今天的课程接近尾声,我们透过《张好好诗》,看到了晚唐的官场规则、底层女性的命运、文人的理想与遗憾,也聊到了首因效应、成长型思维、文艺的共情力这些心理学和哲学知识。最后,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——杜牧在诗中写下“身外任尘土,樽前极欢娱”,看似是“及时行乐”,但结合他后来为张好好写诗、为湖州少女感慨的经历,你觉得这种“及时行乐”背后,藏着的是“逃避”还是“和解”?为什么? 欢迎大家在课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业里,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。
这堂跨越千年的对话,有没有让你对“人生”“遗憾”“文艺”有新的理解?如果觉得有收获,别忘了给这堂课程点个赞,也可以分享给身边喜欢历史、喜欢诗歌的朋友。下节课我们会更深入地聊杜牧的仕途与晚唐的社会风貌,想看更多“从文物读人生”的课程,就多在评论区催更,咱们下节课再见!
课堂总结:
本次课程围绕唐代杜牧《张好好诗并序》展开,以师生对话形式串联故事、书法、心理学与哲学维度。首先,明确《张好好诗并序》作为故宫国宝,其书法深得“晋韵”精髓,以自然流畅、意趣天成见长,与《快雪时晴帖》《伯远帖》一脉相承。
故事层面,梳理了杜牧与张好好的人生交集:杜牧25岁中进士后从幕僚起步,随沈传师在洪州遇13岁歌伎张好好,二人因频繁相处渐生情愫,后张好好被沈述师纳为妾,最终遭弃在洛阳当垆卖酒,32岁的杜牧见此情景挥笔写下长诗。
深层解读上,结合心理学分析“首因效应”“光环效应”对杜牧初识张好好印象的影响,借哲学视角剖析张好好“个体价值依附身份枷锁”的异化困境,以及杜牧与张好好同为“时代失意者”的共性——个人意志难抗环境力量。同时指出,杜牧通过诗歌书法记录故事,体现文艺“跨越时空共情”的核心力量,其对女性的同情也打破“风流才子”的单一标签。
最后留下思考题,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杜牧“及时行乐”背后的人生态度,为后续课程铺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