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课堂,和蔼教授将带领叶寒、秦易、许黑、蒋尘、周游五位同学,跳出“固执就是脾气倔”的表层认知,深入剖析固执的本质。我们会结合王安石、司马光的历史案例,特朗普的“二代思维”,药厂研发的真实流程等实例,从心理学的“被动挑衅”“证实性偏见”,到哲学的“经验与经历的认识论差异”,拆解固执的三大核心现象、三大成因及四大克服方法,最终明白:固执不是性格标签,而是可认知、可调整的思维模式。
上课铃刚响,教室里就热闹起来——秦易正拿着手机跟同学吐槽:“我爸昨天跟我吵了半小时,非要让我冬天穿秋裤,说‘他年轻时就这么穿,没冻过’,可我觉得秋裤显胖又不舒服,他根本不听!这算不算固执啊?”
这话刚好被走进教室的和蔼教授听到,他笑着走上讲台:“秦易说的这个场景,估计大家都经历过——父母的‘老经验’、同事的‘我就这么做’、朋友的‘我肯定对’,这些看似‘脾气倔’的背后,其实藏着复杂的心理和认知逻辑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个话题:固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? ”
“先别急着下定义,我们先从‘现象’入手。”教授打开ppt,“我先给大家提个问题:你们觉得,一个人固执与否,和他的学识、地位、能力有关系吗?”
秦易立刻举手:“我觉得有关系吧?比如我爷爷没怎么读过书,有时候特别固执,说‘盐吃多了有力气’,怎么跟他说高盐有害健康都不听;但我老师学识高,好像就很少固执,会听我们的意见。”
教授摇摇头:“其实不一定。历史上有两个典型人物——王安石和司马光,都是学富五车的大家,可两人在变法问题上,谁都不肯让步,一个坚持要变,一个坚决反对,你说他们不固执吗?再看现在,有些公司的高管,地位高、能力强,却愿意听下属的建议;但也有些普通职员,本事不大,却对别人的意见一概拒绝。”
叶寒皱起眉:“那心理学上怎么解释固执呢?是不是一种性格问题?”
“心理学确实有相关定义。”教授点头,“心理学家认为,固执常属于‘偏执型人格障碍’的表现,比如不接受批评、自我评价过高、敏感多疑。但细分下来,有两种常见类型:一种是‘感觉性固执’,就是性格上的自以为是,觉得自己的判断永远对;另一种是‘情绪性固执’,表面是固执,其实是在‘被动挑衅’——用拒绝的方式,隐藏对别人的不满。”
“被动挑衅?”许黑好奇地问,“能举个例子吗?”
“比如你们单位有个同事,上次你因为项目分工,不小心‘抢’了他的功劳——后来不管你提什么建议,他都坚决反对,哪怕你的方案明显更合理。你觉得他是固执,其实他是在通过‘不配合’,表达对你的恨意。”教授解释道,“这种情况在职场很常见,当事人没意识到自己在‘泄愤’,外人却觉得‘这人怎么油盐不进’。”
蒋尘突然说:“我发现一个现象——有的人不是对所有人都固执。我表哥对我姑姑特别倔,姑姑让他考公务员,他偏要去创业;但对他老板,却特别听话,老板说什么都照做。这是为什么?”
“这就是第三个现象:固执是‘针对性’的,不是‘全身性’的。”教授笑着说,“有的人在生活里固执,比如坚持‘每天必须六点起’,谁劝都没用;但在工作中却很灵活,愿意调整方案。有的人对家人固执,却对朋友随和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说‘某人很固执’,得看具体场景和对象。”
“聊完现象,我们再挖根源——人为什么会固执?”教授切换ppt,“第一个常见原因,是童年时期‘习得的工具’。简单说,就是小时候发现‘只要坚持,就能得到想要的’,于是把‘固执’当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。”
周游眼睛一亮:“我表弟就是这样!他想要玩具车,我舅妈不给买,他就哭一整天,最后舅妈妥协了。现在他想要什么,还是靠‘坚持到底’,外人看就是固执。”
“没错,被宠坏的孩子常这样。”教授补充道,“有个资深记者跟我聊过特朗普,说他的‘我要’思维,就像很多‘二代’——小时候想要东西,只要坚持要,大人就会让步;而普通家庭的孩子,想要新手机,家长可能会说‘考进前十就买’,他们会明白‘要得到,得先付出’,而不是‘只要坚持就有’。”
“还有些‘富养’的孩子,也容易有这问题。”教授继续说,“比如有的孩子想要名牌鞋,家长直接买;下次想要游戏机,又坚持要,家长又妥协。久而久之,他们就觉得‘固执’是管用的,长大了在工作中,也会用‘我要这样’的方式提要求,别人就觉得‘这人太固执,不讲理’。”
“第二个原因,是‘半吊子经验’加‘理解力欠缺’。”教授话锋一转,“人天生喜欢总结规律,但如果只靠不完整的经验下结论,又忽视‘证伪’的案例,就会变得固执。比如有人说‘我这方法99%灵验’,可他所谓的‘灵验’,只是记住了成功的案例,忘了失败的。”
“99%灵验很难吧?”秦易问,“怎么才算真的99%?”
“非常难。”教授算了一笔账,“如果一件事每个月发生一次,要验证8年,只有1次失灵,才能说99%灵验;要是考虑随机性,得验证22年才行!但很多人,做了3次成功,就说‘很灵’,失败了就找借口‘这次是意外’——这就是‘证实性偏见’,只看对自己有利的证据,忽略不利的。”
叶寒联想到专业领域:“是不是连科学家都会这样?”